C4.5算法

更新时间:2023-12-13 10:08

C4.5算法是由Ross Quinlan开发的用于产生决策树的算法。该算法是对Ross Quinlan之前开发的ID3算法的一个扩展。C4.5算法产生的决策树可以被用作分类目的,因此该算法也可以用于统计分类。

产品介绍

C4.5是一系列用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分类问题中的算法。它的目标是监督学习:给定一个数据集,其中的每一个元组都能用一组属性值来描述,每一个元组属于一个互斥的类别中的某一类。C4.5的目标是通过学习,找到一个从属性值到类别的映射关系,并且这个映射能用于对新的类别未知的实体进行分类。

C4.5由J.Ross Quinlan在ID3的基础上提出的。ID3算法用来构造决策树。决策树是一种类似流程图的树结构,其中每个内部节点(非树叶节点)表示在一个属性上的测试,每个分枝代表一个测试输出,而每个树叶节点存放一个类标号。一旦建立好了决策树,对于一个未给定类标号的元组,跟踪一条有根节点到叶节点的路径,该叶节点就存放着该元组的预测。决策树的优势在于不需要任何领域知识或参数设置,适合于探测性的知识发现。

从ID3算法中衍生出了C4.5和CART两种算法,这两种算法在数据挖掘中都非常重要。

改进表现

信息增益率来选择属性。ID3选择属性用的是子树的信息增益,这里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定义信息,ID3使用的是熵(entropy, 熵是一种不纯度度量准则),也就是熵的变化值,而C4.5用的是信息增益率。

在决策树构造过程中进行剪枝,因为某些具有很少元素的结点可能会使构造的决策树过适应(Overfitting),如果不考虑这些结点可能会更好。

对非离散数据也能处理。

能够对不完整数据进行处理。

优缺点

C4.5算法优点:产生的分类规则易于理解,准确率较高。

缺点:在构造树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集进行多次的顺序扫描和排序,因而导致算法的低效。此外,C4.5只适合于能够驻留于内存的数据集,当训练集大得无法在内存容纳时程序无法运行。

算法描述

C4.5并不一个算法,而是一组算法—C4.5,非剪枝C4.5和C4.5规则。以下算法将给出C4.5的基本工作流程:

Input:an attibute-valued dataset D

1:Tree={}

3: terminate

4: end if

5:for all attribute a∈ D do

6: Compute inforation-theoretic criteria if we split on a

7:end for

8:a(best)=Best attribute according to above computed criteria

9: Tree=Create a decision node that tests a(best) in the root

10:D(v)=Induced sub-datasets from D based on a(best)

11:for all D(v) do

12: Tree(v)=C4.5(D(v))

13: Attach Tree(v) to the corresponding branch of Tredd

14:end for

15:return Tree

属性选择度量

属性选择度量又称分裂规则,因为它们决定给定节点上的元组如何分裂。属性选择度量提供了每个属性描述给定训练元组的秩评定,具有最好度量得分的属性被选作给定元组的分裂属性。比较流行的属性选择度量有--信息增益、增益率和Gini指标。

先做一些假设,设D是类标记元组训练集,类标号属性具有m个不同值,m个不同类Ci(i=1,2,…,m),CiD是D中Ci类的元组的集合,|D|和|CiD|分别是D和CiD中的元组个数。

(1)信息增益

信息增益实际上是ID3算法中用来进行属性选择度量的。它选择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来作为节点N的分裂属性。该属性使结果划分中的元组分类所需信息量最小。对D中的元组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为下式:

Info(D)又称为熵。

现在假定按照属性A划分D中的元组,且属性A将D划分成v个不同的类。在该划分之后,为了得到准确的分类还需要的信息由下面的式子度量:

息增益定义为原来的信息需求(即仅基于类比例)与新需求(即对A划分之后得到的)之间的差,即

我想很多人看到这个地方都觉得不是很好理解,所以我自己的研究了文献中关于这一块的描述,也对比了上面的三个公式,下面说说我自己的理解。

一般说来,对于一个具有多个属性的元组,用一个属性就将它们完全分开几乎不可能,否则的话,决策树的深度就只能是2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旦我们选择一个属性A,假设将元组分成了两个部分A1和A2,由于A1和A2还可以用其它属性接着再分,所以又引出一个新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选择哪个属性来分类?对D中元组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是Info(D) ,那么同理,当我们通过A将D划分成v个子集Dj(j=1,2,…,v)之后,我们要对Dj的元组进行分类,需要的期望信息就是Info(Dj),而一共有v个类,所以对v个集合再分类,需要的信息就是公式(2)了。由此可知,如果公式(2)越小,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接下来对A分出来的几个集合再进行分类所需要的信息就越小?而对于给定的训练集,实际上Info(D)已经固定了,所以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分裂点。

但是,使用信息增益的话其实是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它偏向于具有大量值的属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训练集中,某个属性所取的不同值的个数越多,那么越有可能拿它来作为分裂属性。例如一个训练集中有10个元组,对于某一个属相A,它分别取1-10这十个数,如果对A进行分裂将会分成10个类,那么对于每一个类Info(Dj)=0,从而式(2)为0,该属性划分所得到的信息增益(3)最大,但是很显然,这种划分没有意义。

(2)信息增益率

正是基于此,ID3后面的C4.5采用了信息增益率这样一个概念。信息增益率使用“分裂信息”值将信息增益规范化。分类信息类似于Info(D),定义如下:

这个值表示通过将训练数据集D划分成对应于属性A测试的v个输出的v个划分产生的信息。信息增益率定义:

选择具有最大增益率的属性作为分裂属性。

(3)Gini指标

Gini指标在CART中使用。Gini指标度量数据划分或训练元组集D的不纯度,定义为:

其它特征

决策树的创建时,由于数据中的噪声和离群点,许多分枝反映的是训练数据中的异常。剪枝方法是用来处理这种过分拟合数据的问题。通常剪枝方法都是使用统计度量,剪去最不可靠的分枝。

剪枝一般分两种方法:先剪枝和后剪枝。

先剪枝方法中通过提前停止树的构造(比如决定在某个节点不再分裂或划分训练元组的子集)而对树剪枝。一旦停止,这个节点就变成树叶,该树叶可能取它持有的子集最频繁的类作为自己的类。先剪枝有很多方法,比如(1)当决策树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停止决策树的生长;(2)到达此节点的实例具有相同的特征向量,而不必一定属于同一类,也可以停止生长(3)到达此节点的实例个数小于某个阈值的时候也可以停止树的生长,不足之处是不能处理那些数据量比较小的特殊情况(4)计算每次扩展对系统性能的增益,如果小于某个阈值就可以让它停止生长。先剪枝有个缺点就是视野效果问题,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标准下,也许当前扩展不能满足要求,但更进一步扩展又能满足要求。这样会过早停止决策树的生长。

另一种更常用的方法是后剪枝,它由完全成长的树剪去子树而形成。通过删除节点的分枝并用树叶来替换它。树叶一般用子树中最频繁的类别来标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