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热带

更新时间:2022-12-17 16:44

中亚热带是我国亚热带中最宽的一个地带,长江以南与云贵川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此温度带。21世纪以来,长江三峡大坝崛起在“天府之国”与“两湖粮仓”之间,现代化水利工程创造了崭新的景观。

特征

中亚热带位于我国中部偏南,跨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云南广西广东的北部,向西延伸至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域范围十分广阔,面积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6.5%。本带的北界在西段大致相当于米仓山、大巴山武当山的南麓,顺鄂西山地的东侧(江汉平原的西缘)转向南,再顺洞庭湖平原的南缘折向东,然后沿长江南岸丘陵盆地的北缘向东北,一直延伸到长江三角洲平原南缘。南界自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约2500米为上限,东接云贵高原,大致在北纬24°左右,向东则顺南岭山地南缘和戴云山,直到海滨,实际上即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南亚热带季雨林的分界,大致与≥10℃积温6500℃等值线、1月10℃等温线相当。“放眼观之,满目皆绿”是本带自然景观的写照,是中亚热带气候条件的反映。本带所处的纬度较低,又面临东海印度洋,受海洋强烈影响,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暖湿气候特点。各地的年降水量普遍丰富,大多为1000~2000毫米。年均温多在16~20℃左右,最冷月均温一般在5~10℃之间,冬季绝大部分地域比较暖和。然而,在南北跨度近10个纬度和东西跨度超过30个经度的广大地域内,自然环境的地区性变化仍十分明显。

从总体上来看,本地带由于水热条件良好.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不过,本带内的人口十分稠密,随着人类各种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即对自然的索取也愈来愈多。其结果是,一方面,破坏了原来较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给人类自身也带来不利,甚至灾难。归纳起来,本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是洪水,二是水土流失引起的土壤侵蚀、石漠化和滑坡泥石流。

地貌

本地带内区域性变化之大,莫过于地貌。地貌学家把这一地带的地貌,从东向西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单元:东南沿海山地与丘陵、江南低山丘陵、南岭山地、鄂西和川北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纵观大势,最东缘,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在本带东部,所有山地丘陵海拔大多在1000米上下;在西部,除四川盆地外,尽是山地和高原,海拔在2000米上下。

红色地貌

“红层地貌”在东南沿海山地与丘陵中,仙霞岭、武夷山括苍山、戴云山是主要的山脉,部分峰脊达到1500—2000米。江南低山丘陵由一系列北东向的低山、丘陵和盆地组成,地势较和缓,仅少数山峰超过1500米。南岭山地地势更低,切割更为破碎。这些丘陵山地常由第三纪红色岩层所构成,往往被侵蚀成相对高度数十米至百余米的特殊的红色峰林,称为“丹霞地貌”,成为独具一格的旅游点,分布相当广泛,著名的有福建武夷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和浙江江郎山等[3]。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内最大的盆地,它被山地和高原围绕,盆地内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海拔平均约500米。由于紫红色砂岩在盆地内随处可见,土壤亦受母质的影响,故四川盆地又有“红色盆地”之称。盆地西部的山前地带,由于断陷沉降,形成著名的成都平原,是历史上“天府之国”所在地。

由于本地带长期处在中亚热带湿热的环境下,山地丘陵上往往有数十米厚的红色风化壳,形成红色的岗丘与绿色植被相映的艳丽景色。

岩溶地貌

云南、贵州高原海拔在2000米上下,在地形上是我国东南丘陵向西南高山高原的过渡地区。由于受到河流的强烈切割,高原面已经很破碎。许多地方出露厚层的石灰岩,是我国岩溶地貌如石峰、石林、溶洞、地下河等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其实,在四川、湖北、湖南,特别是广西境内,地表遍布碳酸盐类岩石,岩溶(喀斯特)地貌也十分发育,造就了风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广西罗城地区白云岩的溶蚀厚度(每千年122.8毫米)与世界上岩溶最发育地区之一的南斯拉夫相近。其特征在地表是大面积的峰林和洼地,在地下则是千姿百态的洞穴和地下暗河水系,它们在性质上仍属于热带喀斯特。在纬度稍偏北的四川、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南部等地,其岩溶发育的程度、分布的广泛性均逊于前者。地表形态特征以缓丘和洼地、谷地为主,属于亚热带喀斯特地貌。

代表城市

金华、衢州、成都重庆南昌、温州、赣州、桂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