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

更新时间:2024-08-30 11:27

中国美术学院(China Academy of Art),简称中国美院、国美(CAA),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主管部门浙江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首批来华教育示范基地,是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

历史沿革

初创期

1927年,时任大学院长(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的蔡元培先生锐意推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在全国开展艺术运动,于是在大学院下设立了一个艺术教育员会来整顿发展艺术教育,并邀请了原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来主持。同年12月,艺术教育员会在南京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上通过了筹办国立艺术大学的提案,由此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决定建在杭州,但由于当时教育经费甚微,无力新建校舍,于是蔡元培、林风眠亲与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校长蒋梦麟商借西湖罗苑作为国立艺术院校舍,并向杭州市当局租了照胆台、白苏两公合祠、三贤祠等处为校舍,并设立了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系及预科和研究部,原计划中的建筑系因师资不足暂未开办,其中国画、西画、雕塑为中国美术学科之前身;图案为中国设计学科之前身;研究部则为中国艺术教育中研究生培养的先声。

1928年4月9日,国立艺术院在孤山罗苑举行了开学典礼,林风眠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出任了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而林文铮则出任了教务处长兼西洋美术史教授,林风眠坚持的“兼容并蓄”学术思想始终成为了学校坚持的学术脉络。1929年,国立艺术院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址位于杭州孤山,校舍包括西湖罗苑、照胆台、苏白二公祠等,研究部首次招收了研究生8名。

1937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1月上海沦陷,杭州危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林风眠校长的率领下师生辞别西湖,仓猝南迁至诸暨吴墅,未及10天战火逼近,师生又继续西行至江西贵溪,先以龙虎山天师府为临时校址,因地方偏僻,盗匪猖獗,师生返回贵溪。1938年,师生辗转来到南方牯岭,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杭州、北平两所艺专合并组建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并废校长制,设校务委员会,校址设湖南沅陵沅江畔之老鸦溪,学校租用了当地民宅、自建临时教室恢复了上课,但由于两校合并,矛盾丛生,教育部又恢复了校长制,后学校迁至云南昆明。

1939年,因昆明校舍困难又空袭频繁,学校再度迁至呈贡县安江村,这期间成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这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1940年,学校撤退至四川璧山县,吕凤子接任校长,建筑系在入川前归并至了国立中山大学;1942年,吕凤子因病辞职,陈之佛接任校长,学校迁至重庆沙坪坝磐溪龙脊山麓果家园,并延聘了位中央大学教授任教,学校教室宿舍大都借用民宅;1944年春,教育部聘潘天寿任校长;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教育部决定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接收原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舍,以杭州为永久校址,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新创一校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49年9月,浙江军管会任命刘开渠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新生期

1950年11月,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由华东文化部领导,校内中国画系与西画系合并为绘画系,并创刊了理论刊物《美术座谈》,后发展为了学报《美术研究》;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实用美术系奉命迁至北京,后以此系为基础创办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3年,中央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艺术教育座谈会,会议确定学院为全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主要培养美术专门人才及艺术专门学校师资,学制为五年,绘画、雕塑两系也从3年制改为了5年制;1954年,学校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成立,学制为四年,绘画系分为了彩墨画、油画以及版画三科;1955年9月,正式撤消绘画系,建立彩墨画、油画、版画三系;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改建为杭州美术学院;1957年1月,学院与中央美院共同创办了学报《美术研究》,同年6月学院从外西湖18号迁至南山路现址,并将彩墨画系改为中国画系,分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1958年3月,学院筹建了工艺美术系,分设了染织与装潢设计两个专业,并在民间艺术研究组基础上成立了民间美术系,同年6月学校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

1959年12月,因刘开渠调至北京另有任命,潘天寿接任院长。1960年,学院增设了陶瓷专业,并将民间美术系并入了工艺美术系。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学院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曾被迫停课,从20世纪70年代起学院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1年,学院迁至桐庐县阳普大队,在农村办学;1976年,“文革”结束,学院恢复正常教学。

稳定期

1980年,学院学报复刊,定名《新美术》;1981年,学院美术学获艺术院校首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1982年美术学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美术学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成立,这是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唯一的出版单位,1986年设计艺术学被增列为硕士点,1988年6月授予了学院第一个博士学位。

1993年,经国家教委文化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教学规模相应不断扩大,教学层次也更为丰富,包括附属高中、职业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各类留学生等,同年9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雕塑系主任拉艾斯在校内雕塑系开设金属焊接课;1994年,学院正式实施混合学分制度,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和科学,并设立了多种专项奖学金。1996年潘公凯任校长,9月学院上海教育基地开始办学;1997年,上海教育基地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艺术分院,并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1999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原有校舍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为此国家财政拨款3亿余用于南山路校区的整体改造,于2000年全校暂时搬至钱江南岸滨江校区过渡,上海设计分院也迁入了新建成的上海张江校区办学,学校就此由文化部管理变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文化部共建高校。

2001年,许江出任院长,并恢复重建了建筑艺术专业;2002年,于转塘象山建立了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作为学科正式创建,美术学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在文化部统一管理全国艺术考级工作后,中国美术学院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性跨省美术考级机构,隶属于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003年学院创建了美术馆,同年9月南山路新校舍落成,学院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史论、新媒体各系及行政部门回迁,滨江校区转为设计分院,紧接着学院又开始在西湖区转塘镇象山营建新校区,并重建了建筑系,校内设计学还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被国家广电总局首批授予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2005,美术学学科获批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浙江省委作出支持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定,同年3月学院成立了独立建制的研究生处。

2007年,占地800余亩的象山中心校区全面落成,原滨江校区用于置换,设计分院全部迁入象山中心校区办学,同年美术学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美术学再度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校内艺术造型实验中心被列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0年10月,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7010件“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系统收藏”落户学院;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学院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等四学科相应调整设立为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艺术造型实验中心正式通过教育部验收立项,同时艺术学理论、设计学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原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改名为“美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被评为首批来华教育示范基地。

2014年,中国美术学院接受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等的委托,承担了“时代领跑者”美术创作工程任务,完成了5件巨幅作品(两幅中国画、三幅油画),塑造了60位共和国劳模的风采,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展厅永久展陈;2015年,学院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一批重点建设高校,并成立了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这是中国艺术院校中较早建设立专职研究生管理和学科建设部门的高校;2015年9月,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落成;2016年1月,学校获批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高校;2017年1月,学院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并入选了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院美术学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建筑学等4个学科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同年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奠基,学校建筑学获批工学门类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发展首次拓展至艺术学门类之外,同年11月学院入选了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1年,良渚校区正式启用,学院还入选了“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2022年2月,学校入选了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成立了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学院还与杭州市萧山区签约,中国美术学院国学院将落户萧山湘湖,同年11月,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22家高校共同发起的浙江省高校科协联合体成立。

2023年,学院启动萧山湘湖校区建设,并将4月8日定为了“国美发布”日,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中国电影高等研究院、社会美育学院以及国美在线艺术社区(CAA Cosmos)和元宇宙艺术学院(Meta Art Academy),同年8月27日,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在龙泉大师园举办揭牌仪式。2024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在南山校区内举行建校九十六周年建校系列学术活动暨2024“国美发布”,宣布成立“AI中心”。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设有26个教学单位,拥有招生专业28个,其中美术学类专业9个、设计学类专业10个、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4个、建筑学类专业2个、工学类专业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学术型博士学位点、2个专业型博士学位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另外,学校还有着1个国家一流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1个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3个浙江省重点学科、3个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科。校内学科专业建设成绩均位列全国艺术类院校首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美术学、设计学获得了A+评级(排名全国并列第一),艺术学理论获A-评级,戏剧与影视学获B+评级。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中国美术学院共有校职员工1260人,其中专任教师674人。截至2024年6月,学校拥有教育部有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有关人才计划4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有关人才计划青年学者项目2人、中宣部有关人才计划青年英才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省级海外有关人才计划3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2人、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4人、浙江省功勋教师1人、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师)5人、浙江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3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青年英才2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4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7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创新领军人才9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14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21人以及浙江省“钱江人才”支持计划7人。校内已有老师因突出的学术成就,获得了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和“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其中美术学类、设计学类、建筑学类专业实现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全覆盖。校内课程结构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学科内选修课和跨学科选修课)等四个模块,开设了各类课程1000门左右,入选了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7门,其总体数量居中国艺术院校之首,实现了5个学科28个本科专业一流课程全覆盖。另外,学校还拥有3支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中国美术学院在2005年至2022年四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6项、一等奖10项、特等奖1项。另外,学校还有着国家级成果奖4项。

合作交流

中国美术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获准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的66所高校之一,在1985年于法国巴黎艺术城设立了第一间工作室,后又成立了意大利罗马工作室,从此那里成为了师生赴欧研修的基地,走出了许多蜚声中外的艺术家和教育家。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建立起了全面、长期、稳定、特殊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城市美学、城市营造、城市更新、城市创意、城市会展等五个方面展开三十多个合作项目,其中承担的杭州市政府委托的杭州市建设系列工程项目,如杭州市“中山路综合保护有机更新策划、规划和设计工程”,杭州市“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策划、规划和设计工程等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影响。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又成为了首批来华教育示范基地。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已与4大洲17个国家及地区的近70所院校(含机构)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已与浙江省的杭州桐庐、宁波慈溪、湖州南浔、台州椒江和仙居、丽水云和和缙云,以及贵州贵阳、福建厦门、山东邹城等全国二十个城市和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此外,学校还承担了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浙江馆、杭州馆等众多场馆的设计,为参与上海世博会承担项目最多的院校,并创建了中国艺术院校首个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与浙江省住建厅合作开展了浙江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先后与浙江省十二个工业设计基地、七个特色文化产业区建立了战略合作机制,创建了自主敦品品牌,并与方太等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一起联合开发、教育培训与配套服务。

中国美术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术研究氛围的营造,校内积极开展了各类大型研创学术活动,搭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创学术交流平台,截至2024年6月已形成了多个学术交流活动品牌项目,如上海双年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杭州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杭州国际海报双年展、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中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等,并推出了“国美之路”系列学术展览;学校还广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艺术家来院举办系列专题人文思想学术讲座,已组织了“贡布里希纪念讲座”、“潘天寿纪念讲座”、“艺术与艺术史”、“中国文献与图像”等系列高端学术讲座以及“独乐·众乐”公共艺术系列大讲坛、“湖山望境”系列学术讲座、“西湖论艺”人文讲坛等,有效地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此外,学校还相继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高层次国际国内重大学术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如首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考古与艺术史的交汇”学术研讨会、“树石论坛—乡土建筑资源保护与乡村城市化”国际研讨会、“作为启蒙的设计——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包豪斯藏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包豪斯与创造力”学术研讨会、“克孜尔石窟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东方葵——许江艺术展”、“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馆暨‘天工开物——江南乡村民艺的世界’”、“IMPACT国际版画会议”、“后印刷”——首届CAA国际版画双年展等,提升了学校在全国乃至国际艺术界的影响力。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设有三个层面的研究机构:省级及以上研究机构、校级管理层面研究机构、二级院系层面研究机构,其中省级及以上研究机构7个、校级管理层面研究机构30所、二级院系层面研究机构36所。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平均每年出版学术专著及重要出版物近百部,共发表了论文600余篇,其中4项成果获得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3项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成果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多项成果获得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奖及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等。学校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共获得15个奖项,其中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4项、优秀奖6项;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共获得14个奖项,其中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5项、优秀奖7项;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中分别有15件作品、21件作品签约。另外,中国美术学院有着重大科研项目6项、重大科研创作获奖13项。

学术资源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是中国美术院校中最具实力的图书馆,由南山馆区和象山馆区组成,截至2024年6月,馆舍总建筑面积约13900平方米,设有各类阅览学习和研讨场所以及总阅览座位1230余个,图书馆以中外文美术专业图书、画册为重点,兼及文史哲等类图书,馆内共有文献资源累积量达110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84万余册、外文期刊近300种、中文期刊及报纸近600多种,收藏有西方艺术史、文化史大师贡布里希和中国艺术史研究权威高居翰教授捐赠的私人藏书7000余册,并设立了专门的图书室。另外,图书馆还收藏有古籍1.6万余册(件),包括线装书、碑帖、外版古籍以及相当数量的中外绘画名作高仿复制品(馆藏古书画、陶瓷、雕塑等文物已转藏于学院美术馆)。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31万余册,馆内配备了一流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库,已购数字资源包括中国知网CNKI、ARTstor数字影像图书馆、Jstor西文过刊数据库、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牛津格罗夫艺术在线、CAMIO艺术博物馆、中国金石库、中国基本古籍库、读秀中文学术搜索、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中外文数字资源,馆藏特色资源包括贡布里希特色数据库、高居翰数字图书馆、美术作品资源库、皮影数字博物馆、馆藏古籍资源库、古籍数字图书馆等自建数据库。

《中国美术学院报》

《中国美术学院报》创刊于1988年4月,首期报纸为校庆六十周年特刊,曾以《浙江美术学院报》《中国美院报》作报名,1994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报》并获得国内统一刊号,截至2023年4月共出版了391期。

《新美术》

新美术》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为双月刊,素以学术性强而受到人文科学研究者的推崇,主要栏目有史学、现场、批评、思想,已被评为国家核心期刊,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排名中都因刊物的学术水准和办刊质量被列为美术类首位。

《新设计丛集》

《新设计丛集》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其内容分A、B版二大板块,其中A版以理论为主,注重学术深度,设有设计史论、民俗民艺、设计视线、教育探索、人物聚集、校史长廊栏目;而B版以设计时尚为主,注重时尚和前沿,设有设计作品、设计新锐、设计专题等栏目,主要供设计专业的学生和相关爱好者阅读参考。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学校校名“中国美术学院”的中文字样为潘天寿书法集字。

中国美术学院标志由“国”“美”两个汉字组合演化而成,下方配横式中英文标准字校名,寓意着“国美无边”,此标志曾获国际标志设计大赛银奖。

精神文化

“行健、居敬、会通、履远”。

释义

行健:蓄行求刚劲,积健铸栋梁。

居敬:山居以养敬,妙机在修篁。

会通:中西须融会,古今要通贯。

履远:烟雨湖岚外,远山复远方。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校庆日为每年的4月9日。

“多元互动 和而不同”。

社团文化

截至2024年,中国美术学院共有着66个社员协会,包括青年志愿者协会、艺术团、国美之声广播台、象山剧社、国美弓社、青鸟动漫社、茶道社等。

青年志愿者协会是中国美术学院团委领导下的校园公益组织,曾获“四个100”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五个2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浙江省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艺术团是由校团委直属管理的校规模最大综合型文艺社团,已获“2020年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称号,赢得过第十一届世界合唱比赛VP1组EXCELLT大奖、2021世界合唱节混声合唱组金奖、2018、2021、2023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合唱一等奖、2023世界合唱节混声组、现代音乐组双料金奖等国内外合唱大奖。

国美之声广播台则为学院唯一校园有声媒体,涉猎范围包括舞台主持、线上电台、广播剧以及策划组织辩论赛、配音赛、朗诵活动等多个方面,曾获校五星、四星社团,浙江省十佳校媒、校园IP社团等荣誉称号,是2021-2022年保研人数最多的社团之一,有着1套特⾊IP形象,为“2023第二十一届校园文化节重点项目”立项。

象山剧社则为学院老牌五星社团,曾在阿那亚候鸟300、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获得奖项;国美弓社在专业人士的带领下创立了“三仝弓坊”项目,社团先后有社员两百多人,已产出各种周边;青鸟动漫社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为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所属社团。

校区情况

中国美术学院地跨杭、沪两市,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0359人。截至2024年6月,校园占地面积共1230余亩,设有南山、象山、张江、良渚、湘湖五大校区,其中4个为本地校区,学校法定住所为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

南山校区

南山校区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于2003年建成,截至2024年总占地面积4.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校区内设有跨媒体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等院系,有着图书馆、国美美术馆、潘天寿纪念馆、学报编辑部以及党院办、组织人事部、纪监审室、宣传部等学校办事处。

象山校区

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象山352号,于2007年启用,截至2021年共占地800亩,已入选了“二战以来最重要的25个建筑”之一,校内有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艺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实验教学管理部、后勤服务总公司以及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张江校区

张江校区位于上海市浦东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泾牛路249号,定位为面向国际前沿、辐射全学科的创新创业平台,校区内主要有上海设计学院。

良渚校区

良渚校区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古墩路2849号,于2021年正式启用,截至2021年校区占地483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紧临良渚文化村和地铁2号线良渚站,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张永和设计,此校区的定位为中国美院的设计板块,学校容纳了全部设计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增长极和重要基地,也是学校探索建立教育新模式新机制的试验园。

湘湖校区

湘湖校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由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萧山区共建,于2023年4月8日正式启动,整体布局以“四院三馆四中心”为建设构架,主要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校区内有中国美术学院湘湖国学院入驻。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潘天寿纪念馆原是潘天寿先生晚年居所,为一幢20世纪40年代的二层青砖老楼,建筑面积三百三十一平方米,收藏有潘天寿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120幅,是收藏潘天寿作品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中国学术品位较高的一座名人纪念性美术馆,历年来举办过多次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和学术展览。2000年7月9日,潘天寿纪念馆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定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定为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年对外免费开放。

民艺博物馆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内,截至2019年1月,该馆总用地面积为122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36平方米,其中展区面积1667平方米、附属收藏面积400平方米、传习中心180平方米,另外还设有能容纳200人的学术报告厅和多功能会议室,截至2024年6月,博物馆有着藏品5万余件套,以中国各地不同风格皮影艺术为主,兼顾家具、木雕、陶瓷、民族服饰、织绣、木版年画、剪纸、民间器用等品类,馆藏中的大多数来自于社会贤达的捐赠以及对外征集,另有来自于学校其他学院历年来的收藏移交。另外,博物馆已举办了十余项展览,形成了“生活艺术展”“专题临展”“特展”等几个展览系列。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内有着一座巨大的红色建筑,又称“红房子”,这是由葡萄牙的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CDM,其外观的安哥拉红砂岩在不同的天气会呈现不同的色调,里面会经常举办展览。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内19号楼与14号楼被称为水房,而18号则被称为山房,因分别伫立在水边和沿廊道上下宛如行走在山中而命名。

“水岸山居”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教授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的专家楼,也是他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后的第一件作品,建筑内设茶室、餐厅、客房。

太湖房取自江南园林山水形意,在象山校区内则有许多造型各异的“太湖房”,或在教学楼外,或在教学楼内。

巨匠广场是以蔡元培、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五位艺术巨匠雕塑为主体的广场,于中国美术学院建校89周年之际落成。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