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凤门

更新时间:2024-04-19 13:32

仪凤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又称兴中门,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南麓与绣球山之间,坐东朝西,与钟阜门在不足一公里的地段项背而建,呈龙凤呈祥之形胜,现为阅江楼景区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沿革

明代洪武初年,仪凤门始建。因卢龙山麓有龙凤呈祥地势(风水),故建有钟阜门(向东)、仪凤门(向西)两座城门。因为地处长江南岸,卢龙山下,仪凤门是进入南京城的要道,明朝的南京在筹建都城初期时规划城北范围为军屯区,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史书记载朱元璋在修建此门时曾下令:毋得役民,因此这座城门完全是由南京守军自己修筑的。

明朝成化年间,由于南京守备兵力不足,遂将仪凤门、钟阜门堵塞。

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梁化凤开仪凤、神策二门,出兵奇袭围城的郑成功军队得胜,此后仪凤门得以重建。清朝仪凤门为单孔城门,上设两层箭楼

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南明抗清名将郑成功“由崇明入江……七月,直薄金陵”。清军两江总督郎迁佐一面四处求援,一面采取缓兵之计麻痹郑成功所部。结果,郑“营不整,僬苏四出,军士浮后湖(今玄武湖)而嬉”,从崇明一路赶来增援江宁城防的清军总兵梁化凤在神策门城墙上发现这一情况后,遂悄悄拆除神策门、仪凤门的堵塞物,并“领劲骑五百,夜出神策门,先捣白土山,破其一营”。之后,梁化凤将全城守军兵分四路:其中一路出仪凤门,切断郑军水陆两军的联系,并攻击郑军的海船。结果,郑军“大溃”,损失海船500余艘,而郑成功仅带少数人乘船退回厦门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大将林凤祥指挥挖掘通向仪凤门的地道,用地雷炸开仪凤门附近的城墙,直攻两江总督衙门,攻克南京。

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主持建造以总督衙门为中心的江宁马路,向北即从仪凤门出城至下关,在仪凤门下铺设了南京第一条近代马路。

民国十年(1921年),国民政府修造挹江门,仪凤门的地位显著下降。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政府改仪凤门为兴中门,取振兴中华之意,由前中国国民党主席谭延闿并为兴中门题写门额。

1958年至1959年,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仪凤门被拆除,但两侧城墙保存完好。

2006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复建仪凤门,为三孔拱门。

2012年11月,南京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仪凤门所在的南京明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布局构造

仪凤门为南京城北部通往长江岸边的要道,是朝廷过江的重要城门,当时的官员们北上、出征,都走这座城门;遇到打胜仗,附近的百姓就会在仪凤门附近设很隆重的仪式欢迎凯旋的将士们。

旧时为单孔城门,有一座门券,两翼城墙皆顺势依山而建,北侧包狮子山,南侧围绣球山,城门架两山凹之间,可谓取尽地利之益,城下建有水洞两座,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复建后的仪凤门为方便交通改为三孔城门,中间一孔略大通行快车道,两侧两孔略小通行慢车道,城门上有明朝官式建筑风格城楼一座。

相关城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