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汉臣

更新时间:2022-03-15 18:08

傅汉臣(1500—1561), 明山东平度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卒于嘉靖四十年(1561)。嘉靖五年(1526)与李学诗崔廷槐三人同科中进士,5年后任御史。嘉靖十年(1531)提出根治滹沱河水患建议被朝廷采纳,水患得治。同年上疏赞同户部试行赋役改革,建议推行“一条鞭法”。至万历初年,“一条鞭法”在全国实行,成为中国赋役史上一次重大改革。著作现仅存《咏大泽山》七律一首。

简介

人物生平

平度有官廉、张祯、官贤、孙仪4人中式,在全国和全省各州县中都居平均水平。同一时期内,山东共举行乡试十九次,录取举人1427名。平度连同上述4人,还有张公玉、官一夔等,共16 人中式,远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数。到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丙戌科会试,平度人傅汉臣、李学诗、崔廷槐三人同科考中进士。这次共录取300名,其时全国共1330 余州县,平均4个州县考中一名。平度州考中三名,为平均数的12倍。这在全省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傅、崔二人是乡试中式(嘉靖元年)后四年考中进士,李学诗更是青年连捷。他们都是在三十岁前就摆脱了那桎梏士人思想的八股制艺的束缚,得以认真研求经世致用的学问,都成了杰出的平度名人。

康熙和道光两部《平度州志》,都没有给傅汉臣立传。《康熙志》里有关傅汉臣的记载,分散在“科贡”、“坊表”、“艺文”、“褒封”四目中,全部文字不到一百字,另有七律一首;《道光志》在“选举”目里加上“巡抚顺天等处”,“古迹”目里加上“明顺天府尹傅汉臣墓,在州西北五里”,两处总共21个字。而此两处所记的“巡抚”,实应为“巡按”,“顺天府尹”更无任何根据,很可能是对所谓“巡抚顺天等处”所做的误释。

主要贡献

实施:一条鞭法。目的是在均平赋役,苏解民困,“民如限输钱讫,闭户卧,可无复追呼之挠”。

历史评价

评价

可是,《明史·河渠志》和《明世宗实录》里,都记载了傅汉臣任御史时的很有价值的建言,博学如《道光志》总纂者,至少是应该熟悉《明史·河渠志》的,却未予采录。现代研究中国赋役史的论著,凡涉及“一条鞭法”时,无不引用傅汉臣的建言。

《明世宗实录》嘉靖十年三月记载:“己酉,御史傅汉臣言,顷行一条编法,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总于府,各府总于布政司,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涂优免之数,每粮一石审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行令各州府县永为遵守,则徭役公平而无不均之叹矣”。这是史籍中记载“一条鞭法”最早的文献资料。

影响

明代中后期推行的“一条鞭(编)法”,是中国赋役史上的重大改革,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大事。明代前期的“赋”(田赋,即土地税)和“役”(即成年男子为官府负担的各种徭役,多折银征收)是分开征的。“役”以户为单位征取,虽然户又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分为“三等九则”,实际上主要由丁口负担。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官绅阶层享免役权者越来越多,贫苦农民的徭役重负痛苦不堪,国家财政收入也逐年减少,受到威胁。于是江南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官员、采取各种措施,让徭役逐渐向田亩方面转移,以减轻无地少地者的负担,并增加财政收入。傅汉臣的建议就是综合归纳了各地已经试行的做法,提出将“一条鞭法”在全国普遍推行,即把各州县和全省的徭役统一计算,按比例分配给人丁和田亩,合理负担,并简化赋税手续,把“赋”和“役”合并一起,一律征银,防止官吏从中作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