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上洛

更新时间:2024-05-31 10:55

古上洛,陕西省商洛市古建制谓称。是专指对新发现的古上洛城,即寒川佛诞公园下的孝义古城的称呼。它是该地域距今849年前(从2013年算起)宋代撤制由“商州”取代的古建制名称。史志记载:秦商县(丹凤)在汉朝西置上洛县(寒川佛诞公园下的孝义古城)开始,有1254年历史的上洛县和上洛郡。而《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古上洛这座古城和建制年代更加远久。古上洛由其鄀方始于西周。上鄀、雒,始于春秋。战国、秦朝上雒建制就存在。

背景介绍

之后,被州所代替。在《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前,史料记载:该城汉代所建,并由汉代商县向西分置而来。然而有1254年的古上洛县城的城池一直成谜。虽之后的词典史志解释该城从西汉置县以来一直就在上洛的商州城,但历次文物考古普查时都没有在商州城找到唐前的文物来佐证此城就是最早的古上洛城池。商州城池在1965年文物考古普查时,根据建筑特点和科学测定,该城为宋代建筑,城廓内未找到宋前文物。

2013年,发现了一处遍地是清一色汉砖汉瓦;有城门城垣等大量文物的古城遗址,发现者通过现场访问老者,考察当地村名、塬名、水名、桥名等大量地理名称、对古城城墙、城门遗迹、古城设施、遍及地面的汉制砖瓦及古称“上洛塬”的调查,查阅《史记》《州志》《康熙续修商志》《直隶商州总志》《商洛市志》《水经注疏》等数十本史料、论证了陕西文物部门2012年新出版的《陕西陕第三次文物普查丛书》“商洛卷”中对“古城村遗址”的疑惑,证明它就是千百年被遗忘的上洛古城遗迹。然而,《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其年代更在汉前。

古上洛的发现是《古上洛探秘》的《图腾下的上洛影子》的寻找而引起。

图腾影子

秦岭深处有座山叫燕子山,在商洛市商州区夜村镇。此山从中间裂了条缝,把山一分为二,百丈之高的悬崖峭壁上布满了土人挖的洞穴。当年的雕比人大,多住在崖顶,所以土人都叫此地为“雕崖洞”。笔者慕名在一个较低的洞子里欣赏秦、西汉年间土人和南阳过来的人如何居住生活传代,无意间在洞里看见了一块人头大小的河石,上边刻有头状四方形图案。图案边似飘动的四条线条,成旋转轮状;又似阳光线条组成的发际、耳朵和脖子;中间刻了一个四方形,如同城墙围起来的城廓,更像脸谱,恰似部落的疆域。四方形内上端似一小圆太阳,大概是权力的象征……乡里人说这叫“福凸神”,老年人说这是久远年代连接襄王沟的岛部落所传过来的镇岛之物,叫“神光图腾”。这其实就是一个脸谱图腾。传说过去这里有一岛,三边环水,一边连接虎豹出没的南山。岛上,女人以红鱼皮为衣显示妩媚,平日出没丹江捕鱼取皮晒肉,不与外族人接触;南山上,成年男人以虎皮为衣炫耀威猛,善于攀爬,喜食雕肉,常年狩猎,住在襄王沟峭壁的洞子里。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男人才能上岛参加盛大的祭拜“福凸”的活动,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活动结束时对有情女子拿出虎皮雕肉干换女子渔猎之物,互示爱慕之情,并在“福凸”圣物前随部落举行集体仪式后,方可与岛上女子共居繁衍。

一个曾在外地工作的长者告诉我,传说中所谓的岛其实就是“老上洛”,上洛有城廓,在水里。树丛抱着山崖,山崖抱着丹江,丹江包着上洛,成一岛城。笔者问老者岛的位置在哪里时,他说:“这一岛城就睡在雕崖洞前的丹江河里……”

文物记载

《陕西陕第三次文物普查丛书》“商洛卷”载:“古城村遗址”,“汉代,位于商州孝义代街村七组(原古城村)……三面均临丹江,城址略成扇形……东西长约9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约27万平方米。城址西部残存夯筑墙垣,残高1.4米。遗址表面文化遗存丰富……”。

史料佐证

该城“汉代,位于商州孝义代街村七组(原古城村)……三面临江。”,与清乾隆《直隶商州总志》、《通鉴》中的上洛城的特点、建城时间一致。与《史记》、《正义》说“王陵古城”北边三十一里处就是上洛城。而王陵故城正好在上洛故城南三十一里之处刚好吻合和相互印证。

而《左传》和《水经注》解注古上洛云:“丹水东南流,……东南过其县南(北岸商州州城正对面,作者注)。……丹水自仓野,又东历兔和山,即春秋所谓左师军于兔和,右师军于仓野者也。又东南过商县南(此时的商县即今丹凤县。即丹水过了上洛仓野后才过丹凤县)……”

《水经注》记载的“仓野”属上洛,在现丹凤县(当时的商县)上游,上游就是抬头可望见的孝义上洛城(约一个驿站)。

描写古上洛位置,康熙51年(公元1652年)的《商州赋》,作者是知县赵应会,约生活于清代中叶,商州监生,乾隆五十七年中举,《雁塔题名》(三)有载。他在描写商州州城和古上洛城时写到:

“……其城,则左龙右凤,台峙丹流,二丈七尺之高。俨临翠甸,五里三分之大。已定神□,射虎将军,静镇于鼙鼓不惊之日。悬鱼太守,清吟于金汤孔固之秋。过乐野而流连,前此遗封何在?向高桥而踯躅,当年故址还留。”

清代《商州赋》所描写的商州州城的前城是在有一处通过乐(现地名乐园,古地名洛塬、洛源---国伟注)野(地名,古称苍野之地、《后汉书》称其为“苍野聚”(汉村名)之后为村时称“野村”,现名:夜村--国伟注)之地,站在高桥(一座连接上洛古城与商於古道的跨江大桥,由于城弃桥毁,只留下因桥得名的地方。---国伟注)处”向高桥而踯躅,当年故址还留。”与《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丛书》商洛寒川佛诞公园相接的孝义古城村地点是同一地,从而,古上洛的地点和过去很多历史发生的事件、地点就发生了变化。

文物作证

作为秦都直属关中诸郡内史辖东南区域的一枚“宝贝”,“上雒丞印”为商洛市研究员王国伟《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一文提供了有力佐证,改写了如今商洛市的历史。“雒”又同“洛”,上雒是陕西省商洛市古建制的名称,西周时期称“鄀方”而始名,秦始皇统一后在商县建制之前的丹水流域“武关道”上雒县建制,之后被郡、国、州、县、区等代替,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上雒一直被误认为是始于汉代由商分置的建制,然而“雒亭”的发现以及2000年在商洛市商州区寒川佛诞公园下孝义刘二村发掘出的两件带有“雒亭”铭文的陶罐推翻了因汉朝忌水,将“上洛”改为“上雒”而得名这一论断,特别是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中珍藏的“上雒丞印”封泥的亮相更是与此吻合。“上雒丞印”封泥的发现使商於古道这一商鞅封邑的历史之谜得到了解释,印证了商於古道的历史可以追述至春秋战国时期,把商於古道的历史提前了至少一百余年。

卫星地图

卫星地图上从俯视的角度看清了这一地带的全貌。对比之下,发现这里保存了一条秦汉时期的古道,实为罕见。古道从乐园的洛源驿站至襄王沟口,到释无业的开元寺(元建寺)前,沿丹江穿高桥村到丹江边,绕孝义古城(上洛城)一圈下棣花驿站。这条路曾记录下多少天子、诸侯、将军和好汉的足迹,今天仍可以看出山南道上洛源驿站至棣花驿站间仓野之地的古貌,理解古人所说的“城在水上”的含义。

卫星地图中,过去的河床部分已变为良田,但过去的河岸影子还在。高桥、夜村自然就成了上洛城门外的客栈和缓冲之地,高桥塬上的民居还是古时的位置。高桥上边叫“上塬”,和高桥、古城相连。

过去的古城城廓清晰,一部分也变为车路和良田。对照卫星地图,也许还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地图和史料

1、《商州赋》所描写古城的位置名称,与《陕西第三次文物普查丛书》商州古城村位置和当地地图、卫星地图的地名、村名一致。

2、《陕西第三次文物普查丛书》中的对古城村遗址的介绍“汉代,位于商州孝义代街村七组(原古城村)”,与《直隶商州总志》载“汉,上洛”年代一致。

3、《陕西第三次文物普查丛书》中对商州孝义古城所描写的“三面环水”的特点,与卫星地图上该地呈倒U字型特点,与清乾隆《直隶商州总志》载“(上洛)居洛水上,因以得名”的特点相似。

4、《丹凤县简介》:“(丹凤县)秦置商县,辖今商州市及丹凤、商南、山阳县大部。汉元鼎四年(前113)割境西置上雒(洛)县……”所以,虽然商州和上洛县城可能同城,但古上洛城在“商州孝义代街村七组(原古城村)

5、孝义古城与清乾隆《直隶商州总志》、《通鉴》中的上洛城的特点、与考古结论该地建城时间一致。与《史记》、《正义》说“王陵古城”在上洛南三十一里;反之王陵故城北边三十一里处就是上洛城。“王陵故城”正好在上洛故城南三十一里之处刚好吻合和相互印证。

地理位置

该城的地理位置是在秦岭山脉的南坡;流岭以北。西边距离西安市130公里;距离商洛市中心30公里;沿丹江(州河)经寒川佛诞公园上段的罗公碥、一行商州铜佛龛、襄王沟、元建寺、和下段的夜村高桥村连接。东与丹凤县的棣花、商镇(古商洛县)“丹江漂流”相接。背靠南山连接商山。距商山的“商”字15公里。在下百余公里就到商南境地的“金丝峡”区域了。

其城的建设和摆放的地理位置奇特,四面环山,丹水沿(当地人俗称此段为洛水)四面环山的倒“U”字形河床里通过。倒U字的中间部分一边连南山,一边顶河边,河对面又是一座小山。此地形形成的一塬,此塬古称上洛塬。城就建在U字形塬上,所以上洛城是一条形状的城。正门朝西,三面邻水,河水满时似城飘在水面。当地人称其为“水城”。其水由于治所、城;以及此地是“上洛塬”所在,所以此段的河水俗称洛水。但是著名的商於古道旱路却在城的北边。(此商於古道仍存。)城在江河的南岸、紧连南山商山,丹江成了天然的护城河。人们出入古上洛城必须船渡江或过“高桥”才能进入商於古道旱路。高桥下可行船,因为前方就是洛塬码头(唐时为距商州铜佛龛一里的洛源驿站码头,接运龙驹寨来的南粮北调工程和其他转运旱路上长安的货物等)是丹江上游汉代最早的过江大桥。由于数百年后古上洛城因战乱毁和地域虽险要,但和平时期和发展却多有不便,加之古时建城后期比较注重风水,此城在水南岸,系南山之阴之嫌,且逢战必毁;该城有限的发展空间和不便,最终弃城至现上洛商州城。

人文历史

名称起源

古上洛的上洛一词,是此地丹江边上下有很多“塬”地势。以族氏占塬为家族地盘居多。如古上洛城本身就在塬上。当地人有“上洛塬”称呼。紧连周围有:左前边:“上塬”村,又前:“北塬”;沿丹水(洛水)上一次是:“洛塬”即唐代著名的“洛源(塬)驿站”《州志》桥梁的古桥中,此处现称的会峪河桥为“洛塬桥”旧称洛塬河桥。(后因和洛南地名“洛源”发音相同该称“乐园”)、“王塬”、“杨塬”、“唐塬”、“李家塬”、“上赵塬”、“下赵塬”、等“塬”,均在周围的丹江边高处,且都是土地土质较好,易居住和繁衍的地方。名称作为地名延续至今。

古上洛县城建好后,又由于治所城前河民俗爱称以城冠名,上洛的河就叫洛河。是因为古时老百姓读书少,不知道地理学名而因此。加之此地此城被江河水包围,站在商於路和跨江进城的“高桥 ”前望此上洛城,在河床水满时成一岛,如同漂在水上的巨舟。所以古志载此城在洛水之上而得名。

古上洛的上洛出现的文字记载是汉代的《左传》。

然而,《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开始发现的上雒古城不仅仅是因地域名,而是最早西周“鄀方国”开始,春秋为“上鄀(雒)”。战国、秦朝都为“上雒”。使该名称起源又向前推进了几千年。

建制始末

有史记载的上雒是《左传》。为春秋晋国所占。开始不详,但记载年间为公元前491年。“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仓野,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春秋(公元前491年)至秦朝(公元前221年)共计为 270 年

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上雒为京畿内史直辖。共15年

古上洛县的行政建制始于西汉是旧史。(公元前206-公元24年)在此上洛塬设县,因居洛河之上故名。包括今区、洛南县两地。属弘农郡(治所河南灵宝),隶司隶校尉部。名上洛县。共230年。

东汉(公元25——220年)县设此上洛塬(属京兆尹,治所长安。仍隶司隶校尉部。三国(公元220——265年)属曹魏之京兆郡)共240年。

古上洛郡的行政建制始于西晋(公元265——316年)泰始二年(266),晋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治所在古上洛县,上洛县仍在此上洛塬上至北魏(公元439年)。共174年。

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其上洛县为荆州和上洛郡治。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为洛州和上洛郡,上洛县仍在上洛塬上。(此时一说州城存在)共48年。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其上洛县为商州和上洛郡治。共计91年。

弃城年代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郡,保留商州,上洛县为商州治。一说州城存在,上洛城始废,治所合一。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共124年。(该城廓保留至清代(清代《商州赋》)古城墙残段保留至现1990年前后。)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设商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此时商州、上洛郡、上洛县治所合一均在现商州城。撤置年代

废制名称

宋代(公元1264年)上洛县建名称制终止。

存在年间

古上洛城从建城至弃城约982年间(未计鄀和被晋所占最初的时间数千年)。建制名存有历史记载的年间(因为遗城原因)为1539年。

现状

“此城的城墙基、城廓一直保留着,汉砖汉瓦遍地皆是。传说明代扩建商州东龙山的州城,曾专用这里的砖窑,按此城墙烧砖供新城。后差一些砖来不及烧,就拆了很多这里的墙砖,并用人墙传递至东龙山。因为丹江两岸灌溉分流和水库截留,丹江河床变得很窄,水也很小,原来的河床很多地方变为农田,但当年的影子尚存。 在高桥村的岸边上岸。虽然丹江已不通船,河床变窄,但古城“三面均临丹江(洛水)”的痕迹仍在。站在古路边,观其“水”城,四边的山和葱茏的树把丹江河水紧紧地逼成倒“U”字形,古城就在倒“U”字形突出的上洛塬中间。“U”字很窄,城廓基左右3-400米,上下1000-1500米(从卫星图看应不止这些),所以城也建的很窄。一些地方的城墙遗迹就紧挨着丹水,最低处比河床高8-10米。此城已变为“戴街”“古城村”。 河对面,是一座高百余米的山,这就是“椅子”形的“靠背”。山上有烽火台遗迹,山壁有古巴人洞,山下有古城沟、炼铁造箭及古窑址。水从“U”字形底左端冲向另一端河道流出,当地称这里是“翻水崖(nia)子”,过去有座通向城外的高桥,在现高桥村古道转弯处。传说木桥宽而高,横跨洛水(丹江),专为进城而造。桥的另一头在翻水崖子前,连接从“洛源驿站”通向“棣花驿站”的古路。古道围城外的丹江,绕了一圈流出来,所以站在翻水崖子上端看高桥和城廓,就是古志云“居洛水上”。城中古村还留些清、民国时期的建筑。在城边,到处是汉代瓦砾、箭头等。有几个石碑刻着字,其中一个大的被放在一个变压器下当座子。古城门、练兵场、兵器铸造的老窑、几处寺庙遗迹。现312国道从城中后部开了一个大口子。大道旁原是三座塔,叫塔寺。后边有普光寺,城河边有龙王庙,城左前仓房有茅疙瘩寺,移到下边的叫宝丰寺。古上洛城是把山与水、城与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不朽佳作。山是水的屏障,而城廓建在丹水崖边,从水中攻城实属不宜。南山又与寒川佛诞公园的襄王沟紧紧地连在一起,进与退、攻与守都再好不过了。

同名城三座

1、上洛(古上洛,商州夜村寒川佛诞公园下的孝义古城村)

2、上洛(商州城上洛)

3、上洛(日本)

著名景点

古城八景

此地为纯绿色固有生态景点。古城有“老州城八景”.留存。即:.“古城八景”:“1古城湾椅子圈、2寺岭子在中间、3龙王庙坐河边、4圣水庵悬半山、5老龙疙瘩戳破天、6普光寺塔寺前后殿、7丹水绕城白龙冠、8神出佛入几千年。”

周围连接

连接一体的寒川佛诞公园、天成佛诞圣地六十余处,一代国师释无业故里、元建寺、襄王沟、王陵故城、洛源驿站、商州铜佛龛;下连接商山洛水的商山、丹江漂流,在下就去“金丝峡”景区。

景点图示

1.丹江(洛水)2.秦汉古道。3.乐园村(古洛塬)4.古霸王寨/五方佛(商州铜佛龛)5.古洛源驿站6.运粮码头7.吕布戏貂蝉歇店处8.释无业诞生地9.释无业开元寺10.古道11.襄王沟12.王陵故城13.仓房村14.野地夜村15.古高桥的位置16.古高桥村17.上洛古城墙基痕迹18.古城廓19.城门位置20.看水中之城的位置21.戴街22.312国道23.沪陕高速24.铁路25王陵故城前寨26僧一行铜佛龛

未标注的地图上的塬:洛塬(现称乐园)杨塬、王塬、何塬、上塬、古城(民称上洛塬)

诗歌

描写上洛的诗歌

【诗歌名称】:《宪丞裴公上洛退居有寄二首》

【年代】:唐

【作者】:吴融

【内容】:鸿在冥冥已自由,紫芝峰下更高秋。抛来簪绂都如梦,

泥著杯香不为愁。晚树拂檐风脱翠,夜滩当户月和流。

自嗟不得从公去,共上仙家十二楼。

瘦如仙鹤爽风篁,外却尘嚣兴绪长。偶坐几回沈皓月,

闲吟是处到残阳。门前立使修书懒,花下留宾压酒忙。

目断琼林攀不得,一重丹水抵三湘。

【诗歌名称】:《送李太守赴上洛

【年代】:唐

【作者】:王维

【内容】:商山包楚邓,积翠蔼沉沉。驿路飞泉洒,关门落照深。

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

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

奉报寄洛州诗

年代:南北朝 作者:庾信

舟师会孟津。

甲子阵东邻。

雷辕惊战鼓。

剑室动金神。

幕府风云气。

军门关塞人。

长旍析鸟羽。

合甲抱犀鳞。

星芒一丈焰。

月晕七重轮。

黎阳水稍渌。

官渡柳应春。

无庸奉天睠。

驱传牧南秦。

繁词劳简牍。

杂俗弊风尘。

上洛逢都尉。

商山见逸民。

留滞终南下。

唯当一史臣。

《送王推官宰上洛先归关中》

诗人:梅尧臣 朝代:宋

跨马独归日,春风随度关。

客裘将欲绽,社燕亦同还。

洛水源边邑,秦人隐处山。

君家有凫舄,切莫向云间。

(清)《商州赋》作者:赵应会

“……其城,则左龙右凤,台峙丹流,二丈七尺之高。俨临翠甸,五里三分之大。已定神□,射虎将军,静镇于鼙鼓不惊之日。悬鱼太守,清吟于金汤孔固之秋。过乐野而流连,前此遗封何在?向高桥而踯躅,当年故址还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