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南·何彼秾矣

更新时间:2024-07-01 22:09

《召南·何彼秾矣》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多以为此诗是为周王之孙与齐侯之子新婚而作,在赞叹称美之余微露讽刺之意。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极力赞美新娘的美貌和车辆服饰的奢华气派,正面描绘与侧面衬托相得益彰。各章首二句都是一问一答,具有浓郁的民歌文学色彩。

作品原文

召南⑴·何彼秾矣⑵

何彼秾矣,唐棣之华⑶!曷不肃雝⑷?王姬之车⑸。

何彼秾矣,华如桃李⑹!平王之孙⑺,齐侯之子⑻。

其钓维何⑼?维丝伊缗⑽。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召(shào)南:指周朝自陕以西的南方诸侯国之地。召,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⑵秾(nóng):花木繁盛的样子。朱熹诗集传》:“秾,盛也。”一作“襛”,浓艳、盛大貌。

⑶唐棣(dì):树木名,又作棠棣、常棣。

⑷曷(hé):何。肃雝(yōng):庄严雍和。雝,同“雍”,雍容安详。

⑸王姬:周王的女儿或孙女,姬姓,故称王姬。

⑹华如桃李:如桃李之花,红白艳丽。

⑺平王之孙:周平王的孙女。一说周平王的外孙女。平王,东周平王姬宜臼

⑻齐侯之子:齐国国君的公子。一说“齐侯之子”与“平王之孙”指同一人,即齐侯的女儿,平王的外孙女。

⑼钓:钓鱼的工具。这里专指钓鱼的线,比喻王侯贵族互相联姻,如丝之和。维:语助词,有“为”的意思。

⑽伊:语助词,有“是”的意思。缗(mín):多条丝拧成的丝绳,喻男女合婚。一说钓绳。

白话译文

怎么如此地浓艳漂亮?像盛开的棠棣花一样。为何没有肃雍的气象?这是王姬出嫁的车辆。

怎么如此地浓艳漂亮?像桃李花开一样芬芳。平王孙女容貌够姣好,嫁齐侯公子风流倜傥。

渔人钓竿系的什么线?柔韧的细丝合成渔线。齐侯公子风度真翩翩,娶平王孙女容貌娇艳。

创作背景

关于《召南·何彼秾矣》的背景,《毛诗序》以为是“美王姬”之作,云:“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车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犹执妇道以成肃雍之德也。”古代学者多从其说,朱熹《诗集传》也说:“王姬下嫁于诸侯,车服之盛如此,而不敢挟贵以骄其夫家,故见其车者,知其能敬且和以执妇道,于是作诗美之。”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是讥刺王姬出嫁车服奢侈的诗。高亨诗经今注》则认为是“周平王的孙女出嫁于齐襄公或齐桓公,求召南域内诸侯之女做陪嫁的媵妾,而其父不肯,召南人因作此诗”。袁梅《诗经译注》以为是男女求爱的情歌,诗中的“王姬”“平王之孙”“齐侯之子”不过是代称或夸美之词。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召南·何彼秾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极力铺写王姬出嫁时车服的豪华奢侈和结婚场面的气派、排场。第一章开头“何彼穠矣”二句以唐棣花儿起兴,铺陈出嫁车辆的骄奢;“曷不肃雝”二句俨然是路人旁观、交相赞叹称美的生动写照。第二章以桃李为比,点出新郎、新娘,刻画他们的光彩照人。“平王之孙,齐侯之子”二句虽然所指难以确定,但无非是渲染两位新人身份的高贵。第三章以钓具为兴,表现男女双方门当户对、婚姻美满。

关于诗歌主旨,古代很多注家认为此诗蕴含有贬意,即在赞美王侯之家婚娶情景的同时微露出讽刺的意味,讽刺贵族王姬德色的不相称。这种理解的文本依据是首章的第三句“曷不肃雍”。这一句,多数学者解为“怎么不和乐庄严?”或“怎么没有雍容严肃的气象?”因此得出此诗隐含贬意的结论。

艺术方面,全诗所极力铺写的排场气派在诗人的视野中逐渐推移变化,时而正面描绘,时而侧面衬托,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从结构上说,全诗各章首二句都是一设问、一作答,具有浓郁的民间歌谣的色彩。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曰何彼戎戎而盛乎?乃唐棣之华也。此何不肃肃而敬、雍雍而和乎?乃王姬之车也。此乃武王以后之诗。不可的知其何王之世,然文王太姒之教,久而不衰,亦可见矣。”

明代徐奋鹏《诗经删补》:“因言见其车而知其和且敬。下则大其和敬而言其分之称情之合也。此亦征文王之遗化也。”

清代牛运震《诗制》:“此东迁以后诗也。平王之诗显然可证。此与左传异解,可并存之。或以为刺诗不应编于二南,然轻微如是,于此正可识二南矣。风诗之旨,单微一线,不可多求,尤忌错会,于此可识。”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何彼秾矣’,是美其色之盛极也;‘曷不肃雝’,是疑其德之有未称耳。”

清末陈继揆《读诗臆补》:“通篇俱在诗人观望中着想。“曷不”二字宛然道路聚观,企踵吁眸,相顾叹赏之语。前后上下,分配成类,是诗家合锦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