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水现象

更新时间:2022-08-25 15:57

“吐水现象”又称“滴泌现象”,经常发生在气温高、湿度大,空气中水蒸汽接近饱和且无风的夜晚。因为晚上叶片上的气孔一般是关闭的,水从叶片上散发的量减少,而土壤中湿度大,植物根系仍然强烈地吸水,这就造成了植物体内水分吸入量大于蒸发消耗量,过多的水分就从叶尖或叶子边缘的水孔排出,形成水珠。若是气温突然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露珠还会散布于叶子表面的任何部位呢!

定义

吐水(guttation) 从未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的水孔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吐水也是由根压引起的。作物生长健壮,根系活动较强,吐水量也较多,所以,吐水现象可以作为根系生理活动的指标,并能用以判断苗长势的好坏。

没有受伤的植物如处于土壤水分充足、天气潮湿的环境中,叶片尖端或边缘也有液体外泌的现象。这种从未受伤叶片尖端或边缘向外溢出水滴的现象,称为吐水。吐水是由根压引起的,在生产上,吐水现象可作为根系生理活动的指标,它可说明植物生长情况。

吐水作用

吐水作用:由于蒸腾作用微弱,根部吸入的水分,从排水器溢出,集成液滴,出现于叶尖或叶缘处,这种现象为吐水作用,一般发生在夜间或清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叶尖和叶缘上有水滴出现,可作为根系正常活动的一种标志。

在植物叶片的尖端或边缘有一种小孔,叫做 水孔,和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相通,植物体内的水分可以不断地通过水孔排出体外。平常,当外界的温度高,气候比较干燥的时候,从水孔排出的水分就很快蒸发散失了,所以我们看不到叶尖上有水珠积聚起来。如果外界的温度很高,湿度又大,高温使根的吸收作用旺盛,湿度大抑制了水分从气孔中蒸散出去,这样,水分只好直接从水孔中流出来。在植物生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吐水”。吐水现象在盛夏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因为白天的高温使根部的吸水作用变得异常旺盛,而夜间蒸腾作用减弱,湿度又大。

历史发展

众所周知,动物会出汗。然而,许多人不知道植物也会出汗,这在植物学里叫做“吐水”,即植物会通过叶面上的气孔排放体内多余的水分。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变暖不仅没有使植物出汗更多,反而使它的吐水量为之减少,从而使地球上的淡水供应总量下降。这是他们使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得到的研究结果,回答了为什么地球上会有那么多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海水里去这一问题。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有越来越多的新鲜淡水从陆地溢出,流入到诸大洋里。但令人困惑的是,每年的总降雨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那么如何来解释这些新增加出来的水量呢?为了破解这个疑问,由英国哈德利气候预报和研究中心的气象学家尼古拉?基德尼领导的研究小组用计算机模拟了地球上以往几百年的气象状况,他们提出了四个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变量:地面温度,地球上的植物覆盖,天空中的雾气(使阳光减弱),大气里的二氧化碳含量。他们分别引入一个变量来考察对淡水流量的影响,然后把四个变量一起综合起来考虑。实验结果表明,大气里的二氧化碳含量浓度增加才是地球上淡水入海的主要推手,并非是许多人原来认为的因为地球变暖的缘故。

二氧化碳作为一种阻碍植物吐水的原因,其机理也已经弄清楚。原来,对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浓度的增加,植物通过排水腺和气孔蒸发出来的水分也随之减少,它们从土壤里汲取的水分也减少了。这样一来留存在土壤里的多余水分便会汇成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入湖泊和海洋,而不是通过蒸发去保持空气的湿度。恰恰空气里的水分才是维持地球上淡水循环的要素。

吐水和露水的区别

植物的“汗”一般在夏天的夜晚流出,有时在空气潮湿、没有阳光的白天也会出汗。化验一下就知道,植物的汗水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其它物质,它与露水是有区别的。

植物的吐水量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据观测,芋头的一片幼叶,在适合的条件下一夜可排出150滴左右的水,一片老叶更能排出190滴左右的水,水稻、小麦等的吐水量也较大。

如果说植物的发烧通常是病理现象的话,那植物出汗却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为了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是为了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此外,果蔬在贮藏过程中也会出现“出汗”的现象。那是由于果蔬在塑料薄膜密闭冷藏的过程中,由于温度的波动,引起薄膜内侧和产品表面出现水珠。这种现象不利于果蔬的贮藏,果蔬呼吸所产生的会溶于水中,产生弱酸,败坏产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