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语

更新时间:2024-07-19 16:59

外来语(loan word)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指某种语言从其他语言音译或简单直译而来的词语。

基本定义

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 从其他语言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语, 包括:wok-炒锅(汉语)、alcohol-酒精(阿拉伯语)、dock-码头(荷兰语)、coup d’etat-政变(法语)、jasmine-茉莉(波斯语)、land-土地(德语)、sputnik-人造地球卫星(俄语)、robot-机器人(捷克语)、tatami-榻榻米(日语)、zebra-斑马(班图语)、yogurt-酸奶(土耳其语)等。

英语外来词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世界上词汇量最大的语言。英语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包容性,它不断地吸收对其有用的各种外来词语,因而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词汇。绝大多数的英语词语都源自于其他语言,如拉丁语、德语、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汉语等50多个语种。

在《牛津英语词典》(1989年第2版)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语就有1300多个。不久前,美国“全球语言监督”(GLM)机构宣称,自1994年以来,新增的英语词语中,汉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了任何其他来源。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饮食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衣着、饮食都非常讲究挑剔;其形式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这类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不少,例如cheongsam长衫)、dudou(肚兜)、silk(丝绸)、nankeen(紫花布)、bok choy/petsai(白菜)、dim sum(点心)、spring rolls(春卷)、chow fan(炒饭)、chow mein(炒面)、jiaozi (饺子)、wonton(馄饨)、chop suey(杂碎)、kaoliang(高粱/高粱酒)、Maotai(茅台酒)、tea(茶)、oolong(乌龙茶)、souchong(小种茶)、ketchup(番茄酱)、Peking duck(北京烤鸭)、longan(龙眼)、lychee/litche(荔枝)、gingko(银杏)、ginseng(人参)等。

历史

悠久的中国历史赋予文化以丰富的内涵,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文化对英语的影响。这类英语词语有Confucius(孔子)、Confucianism(儒家思想)、Laozi(老子)、Tao(道/道教)、Laozi (老子)、I Ching (《易经》)、Tao Te Ching(《道德经》)、yinyang(阴阳)、feng shui(风水)、Kwan Yin(观音)、xiucai(秀才)、lama(喇嘛)、kowtow(磕头)、Mandarin(官话)、china(陶器)、Long(龙)、Qilin(麒麟)、chopsticks(筷子)、Spring Festival(春节)等;这些词语不用向母语为英语的专业人士特别解释都能被理解。

特征

这类英语词语往往能折射出中国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例如Yamen(衙门)、Tuchun(督军)、running dogs(走狗)、brainwashing(洗脑)、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Red Guards(红卫兵)、Gang of Four(四人帮)、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改革开放政策)、township enterprises(乡镇企业)、peaceful rising(和平崛起)、buzheteng(不折腾)、guanxi(关系)等。我国的货币单位jiao(角)和yuan(元)已被收入英语词典中;有趣的是,yuan这个词在英语中又经历了词义范围扩大的过程,可以用来泛指钱(money)。

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这类英语词语有pinju(评剧)、Yuju(豫剧)、Erhuang(二簧)、Peking opera(京剧)、Jingbai(京白)、wudan(武旦)、chou(丑)、qinyi(青衣)、hualian(花脸)、daomadan(刀马旦)、pipa(琵琶)、erhu (二胡)、guzheng(古筝)等。中国功夫扬名天下;Kungfu(功夫)几乎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功夫影帝李小龙当立头功;中国武术的精华还有Sanda/Sanshou(散打)、Tai Chi(太极拳)等。

科学技术

算盘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科技的一大贡献;suan pan(算盘)也就成为了最早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之一。当中国人即将迈出太空第一步的时候,一个以汉语为词根新造出的英语单词taikonaut(太空人),在世界各地关于“神七”的报道中频频出现;它是汉语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腊词“nautēs”(航行者)组成。西方媒体越来越多地用这个新词来称呼中国航天员;这个诞生不久的英语单词已被收入主流英语词典中。

网络英语

中国网民们经常用到的网络流行语被译为英语后,已成为常用的表达方式。例如online shoppers(淘客)、angry youth(愤青)、digit head(计算机迷)、human flesh search(人肉搜索)、knock off(山寨)、play hide and seek(躲猫猫)、get soy sauce(打酱油)、ungelivible(不给力)、pear big(鸭梨很大,即压力很大)等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而且使用人数众多。这种网络英语的最大特点是时事性强。

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也叫“中国式英语”)指带有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特色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例如lose face(丢面子)、no can do(不能做/干不了)、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no wind, no waves(无风不起浪)、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其中前面三个词组已融入主流英语。GLM从全球视野和英语发展的角度对中式英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它将会丰富英语的表达方式。

从汉语借来的英语词语通常采用音译、意译、音意合译和音译加词缀这四种方式产生。这些词语进入英语后,或多或少都经过了一定程度上的“英化”改造,基本上都融入了英语语言的词汇体系和语用表述系统。

笔者记得我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曾在一次学术演讲中说过: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语是汉英两种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华民族与英语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及表达方式将会越来越多,从而进一步推动英语的国际化、多样化进程。(林霖写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汉语外来语

跟其他许多语言一样,汉语词汇以民族固有词作为主体,也适当吸收外语词来丰富自己。但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字各有义的,字不表义的音译外来词在说汉语的人的心理上较难接受,因而纯粹音译词在汉语词汇里所占的比重很小,通用的为数更少。一时一地曾经流行的某些音译词也往往逐渐为自创的词所取代。如:扑落( plug,插头)、水汀( steam,暖气)、麦克风(microphone,扩音器)、盘尼西林(penicillin,青霉素)。汉语里比较通行的吸收外语词的方式是:①译音加类名,如:卡车(car)、啤酒(beer)、芭蕾舞ballet)、高尔夫球(golf);②半译音半译义,如:霓虹灯(neonlamp)、摩托车(motor-cycle);③仿译,即用汉语语素对译原词的组成部分,如:篮球(basket-ball)、马力horse-power)、汽船(steamboat)、 机关枪 (machine gun) 。最后一种义译法尤其常用。

日语外来词

日语中的汉语词汇很多,大多是自古以来长期从中国传入的,已经成为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较早引进的外来语,有些已经完全融入到日语中,不被日本人察觉为外来语。这一类词汇曾多采用平假名或者汉字来书写。

例如:たばこ(烟草)、てんぷら(天妇罗)、かっぱ(合羽)、じゅばん(襦袢)、(烟管

已经日本语化、但仍然有来自外国语的感觉的词汇,一般用片假名书写。这一类词汇的词形比较固定。

例如:ラジオ、ナイフ,スタート,オーバー,ガラス,パン,ピアノ

明显地带有来自外国语的感觉的词汇。这一类词汇往往词形(即写法)不大固定,但部分有习惯写法的一般按照习惯写法来书写。这类词汇可能会使用现代日语中的和语词汇和汉语词汇所没有的音节来进行书写。这些特殊的音节假名用于书写比较接近原音或原拼写方法的外来语、外国地名和人名等。

常见外来词

来自梵语karma。佛教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为的业力,既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梵语karma与梵语krnoti、阿维斯托语kerenaoiti、古波斯语kunautiy相关,来自原始印欧语词根*kwer-(做,形成)。与立陶宛语keras、古教会斯拉夫语čaru、英语Prakrit和Sanskrit的第二部分、希腊语teras、英语前缀terato-同源。

一来

蒙语ire的音译。“来了”之意。

作为佛教用语,来自梵语Sakrdagamin。

一克

蒙语“大”的音译。

亚细亚

来自拉丁语Asia。拉丁语Asia来自希腊语Asia,推测来自阿卡德语asu(出来,升起),表示太阳升起的地方。最早使用“亚细亚”作为地理区划的人,是罗马帝国时代的博物学家盖乌斯·普林尼·塞孔杜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普林尼在其著作《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中,他将“亚细亚”作为东方大陆(continent)的代名词,用于描述今天海琴海的东侧——安纳托利亚(Anatolia)半岛一带,即今天我们所谓的小亚细亚(Asia Minor)地区。此后,“亚细亚”一词进入到欧洲英语、法语等其他民族语言之中,其所涵盖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并成为其后欧洲地理学描绘东方大陆的主要概念。“亚细亚”等五大洲之说最初是伴随着西方传教士所绘制的世界地图进入中国的。

丕登

来自英语patent。“专利、专利证”一词的音译。清末使用。 清 钟天纬 《扩充商务十条》:“颁给牙帖,即西语所谓丕登也。丕登者,如士人考得新理新法,工商创成一技一艺,即献诸国家,由商部考验,上者锡以爵禄,中者酬以宝星,下次亦准其擅为专门之艺,或传为世业,或专利数年,国家给以文凭,以杜通国工商剿袭仿造。”

patent来自拉丁语patentem(主格patens),字面意思是“公开的(open)”。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