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平

更新时间:2024-06-05 17:54

张继平,1958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成武县,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中俄数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58年7月,张继平出生于山东省成武县。

1978年—1981年,以乡村小学教师的身份参加首届高考,考入山东大学数学系就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1年—198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师从当时的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段学复院士,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4年—198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7年—1988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1988年—1989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

1989年,应代数学家约翰·格里格·汤普逊(1970年菲尔兹奖获得者)之邀赴美国讲学,先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国巴黎高师、英国剑桥大学等学府访问工作。

1990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4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6年—1998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8年—2008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

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作为开讲嘉宾参加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开讲啦》;同年,担任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杰曼诺夫数学中心执行主任。

2020年6月29日,担任中俄数学中心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继平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应用有限单群分类世纪大定理做出一定成果,第一个给出了亏零P—块的充要条件,解决了Brauer39问题,与人合作解决了Brauer40问题。发展了群的算术理论,进而解决了Huppert猜想和共轭类长猜想等长期未解决的难题,并在数域的Dededkind--Zeta-函数和黎曼流形上的Laplace-Beltrami算子等谱问题研究中得到应用。他还对可解群解决了S3—猜想,证明了新的p—幂零准则,并在融合系和模表示论范畴化等方面做出重要结果。他及其学生在模表示论国际前沿焦点问题—Alperin权猜想归纳条件做出领先成果。

2019年2月,张继平与菲尓兹奖得主埃菲·杰曼诺夫在南方科技大学杰曼诺夫数学中心组织了国际代数会议。

人才培养

张继平在北京大学主讲课程《抽象代数》《Group repsentation》《多尺度物理问题的讨论(Discussion on Multiscale Physical Problems)》。

1998年,张继平出任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制定了“培养新一代世界领先的数学家,再造北大1954级的辉煌”的目标。他于1999年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开始大规模的教材建设,作为“北京大学数学教学系列丛书”主编,已经出版了50余本(套)精品教材。接着,从1999年9月开始开设低年级讨论班,张继平亲自指导低年级讨论班,并选出部分有才华的青年教师出力,带领学生们阅读一些略带科普性、但有思想性的数学论文或著作,最初由老师讲,很快就让学生们自己讲、自己找题目、自己组织。张继平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能创造接触数学前沿的机会,每年暑期特别聘请国际一流的数学家来北大数学学院开设前沿课程,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田刚教授和鄂维南教授开设“特别数学讲座”“计算数学讲座”,哈佛大学的刘军教授开设“统计学讲座”等,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张继平于1998年至2008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为学院学科建设和新一代数学拔尖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评)

张继平在有限群表示论研究取得杰出成就,他制定和实施的创新人才计划培养出包括 数学黄金一代在内的世界一流人才。(东南大学科研院评)

张继平作为南方科技大学杰曼诺夫数学中心的核心成员,他为中心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南方科技大学杰曼诺夫数学中心评)

张继平在有限群及模表示论的研究中取得杰出成就,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数学家。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期间,带领学院完成若干项历史性重要“工程”,为建设世界一流数学学科做出重要贡献;胸怀大局,躬耕教学,打造了广为人知的北大数学“黄金一代”,培育了一批世界领先的青年数学家。(人民网—北京频道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