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葬

更新时间:2024-03-19 10:55

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相关简介

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棺”一词,来源于梁陈间顾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太平御览》卷47引)一语。1946年中国学者考察四川珙县兴文悬棺葬时,始将此词作为专称。

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省的少数民族实行此葬仪。悬棺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昭通等县。与珙县悬棺葬并存的还有崖画。

各地发现的悬棺葬,葬具与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这一地区白崖悬棺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珙县洛表悬棺的随葬品以衣服为主,其上装饰繁缛,随葬的竹筷上写有汉字。

史书记载

三国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函以盛尸。饮酒歌舞毕,仍悬着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作冢也。”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十四:“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大柩,弥高者以为至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

历史渊源

悬棺葬地的选择必须依山傍水和船形棺的使用反映出悬棺葬起源于江河湖海的水居民族。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掌握的考古资料,福建、江西等东南地区的悬棺葬在我国悬棺葬年代中最早,且为古代越族之葬习。《汉书·严助传》:“越方外之地……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古代越人的经济生活“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被发文身……短褚不袴,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

上述记载表明,我国古代越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与江河湖海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的宗教观念产生以后,人们便根据鬼魂到另一世界去生活的幻想,将人的现实生活附加给鬼魂世界。因此许多民族的丧葬习俗都具有事死如事生的特点。基于这样一种宗教观念,古代越人便将悬棺葬地选在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人的生命虽已结束,然而死者的鬼魂与原先的社会群体尚继续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冥冥之中他依然与他的亲人在以前所处的地理环境中生活。

船是我国古代越人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福建武夷山船棺是迄今为止我国悬棺葬中最早的葬具。白岩、观音岩保存较好的两具船葬全长3.5至5米左右,宽约0.55米、高0.6至0.7米。无论从形状、大小等方面来看,武夷山船棺均与闽北江河及闽南厦门等地沿海所用的木船和渔船相似。这种情况表明,船形棺最早很可能就是实用器物。

分布区域

依据文献及实地考察,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均有此种葬俗。江西贵溪仙岩、福建武夷山、重庆忠县卧马函、重庆奉节县夔峡风箱峡、四川珙县麻塘坝螃蟹溪山崖等地。曾发现大批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古代悬棺葬遗物。

棺置入龛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二十一世纪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怎么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尸棺的主人是谁?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用千年的沉默写下的寓言,梦魇中便无法逃避悬棺的阴影。

置棺方式

悬棺葬的置棺方式有以下几种:

(1)木桩架壑式。棺木架置于天然崖洞或在岩石裂隙所打的木桩之上。此种形式见于福建武夷山、湖南、四川等地,在湘西沅水两岸和川东长江三峡地区尤为常见。

(2)崖洞式(包括天然岩隙式)。即利用临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或裂隙,略加修整(垒筑、填平)置棺其内。这种形式在各地悬棺葬中均有发现。

(3)横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长方式横龛,大小宽窄以容一具长约2米,高、宽约为0.5米左右的棺木为限,棺侧外露。这种置棺方式见于川南、川东长江三峡等地。

(4)方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宽约1.5米或稍小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穴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内。此种形式在川东南、湘西和鄂西等地常见。

(5)悬崖木桩式。在临江绝壁上开凿小方孔,打入木桩,然后架棺其上。这种形式多见于川南、湘西等地。

(6)崖缘式。在海边陡峭崖壁上常有突出的狭窄崖缘形成天然平台,棺木置放上面,此种形式在台湾和东南亚海岛地区较为常见。

悬棺葬具

据掌握的科学资料,我国南方各地的悬棺葬具绝大多数为整木刳空而成,按棺木的外形大体上可区分为如下几种:

(1)船形棺。这种棺头尾上翘,形状同于现今江河滨海所使用的小木船,主要见于福建武夷山。据实地考察,川东长江三峡地区二十一世纪未发现船形棺。

(2)圆筒形棺和方形棺。这两种棺木在我国悬棺葬中最为普遍,它们分圆筒形和长方体形,而且绝大多数棺的棺盖,棺身系同一段整木剖开,挖空而成,子母口闭合。

迄今为止木板拼合式棺在我国悬棺葬中极为罕见。根据川东长江三峡所见某些残棺板推测,可能有木板拼合式棺。

宗教观念

悬棺葬反映的宗教观念主要是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家庭、私有制产生和发展的产物。人们迷信祖先的灵魂具有佑护子孙后代的神秘力量,尽管鬼魂是人们恐惧的对象,但对死去的祖先却极为崇敬。人死后,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来安抚死者,以取悦祖先的灵魂,并祈求得到祖先灵魂的保护。

尸骸是灵魂的寄居之所,毁坏尸骸会使祖先的灵魂失去依托。为使祖先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因此在葬法上要尽量避免野兽和其他人为等因素的伤害。悬棺葬的宗教目的盖源于此。一方面悬棺葬滨水而葬,祖先的鬼魂在阴间仍与亲人们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棺木悬棺葬于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人迹罕至,野兽亦难侵害,正符合人们的期望。

张鹜朝野佥载》云:“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弥高以为至孝”。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中部地区的托拉贾人(Toraja)直到二十一世纪尚行悬棺葬俗,他们在陡峭的悬崖绝壁选择置棺之所,认为棺穴挖凿得越高越好。人们相信,尸骸在空中保存的时间越长越加吉利,死者的灵魂就越容易步人另一个世界,子孙后代便会受到祖先灵魂的长久佑护。于是人们不惜倾家荡产,不仅将殓尸棺木悬葬在险峻的峭壁之上,而且争相放置得越高越好。

四川珙县

麻塘坝螃蟹溪山崖等地,曾发现大批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古代悬棺葬遗物。

云南

在云南,今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说是绝无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就已知情况,盐津县豆沙关底坪棺木岩、灵官岩,威信县的瓦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不下10余处;岩桩、岩墩、岩龛、岩沟、岩洞等各种悬棺葬的形式一应俱全。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

豆沙关悬棺在盐津县豆沙乡石门村关河南岸的绝壁上,紧傍213国道。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桥阁、唐开石门道,都无一例外地选择豆沙关作为人滇的门户。“关津枢纽”,“南滇锁钥”,名不虚传。关河北岸,“五尺道”贵迹、石门关古城堡、唐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册南诏题名摩崖,昭示着这里曾有过人文蔚起的繁荣。关河南岸,削壁腾立,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悬棺就存放于绝壁半腰一工方形岩坎内。20世纪30年代调查有棺40多具,此后,或堕落入关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测者破坏,今仍存有10余具。远眺,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的阴影中,尸棺累累,凌空悬置,确实会让人生出许多难以言喻的思绪,臆想出许多神魔怪异的故事,难怪熊大人要苦苦祈告“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