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林寺

更新时间:2024-05-06 22:13

托林寺,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城西北的象泉河畔,始建于藏历火猴年(996年),是吐蕃后裔吉德尼玛衮的孙子益西沃,为仁钦桑布译师(958年—1055年)翻译佛教典籍专门修建的阿里地区首座寺院。

历史沿革

托林寺,始建于藏历火猴年(996年),是吐蕃后裔吉德尼玛衮的孙子益西沃,为仁钦桑布译师(958年—1055年)翻译佛教典籍专门修建的阿里地区首座寺院。据说,托林寺的建筑格局是仿照西藏山南桑耶寺而设计建造的。托林,意为“空中飞翔”之意。

1036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峡大师入藏后,为了译经和弘法的需要,古格王又在原有寺院的基础上,扩建了托林寺的规模,其后托林寺成为古格王朝弘扬佛教文化的最重要道场。

17世纪30年代时,古格王朝被毗邻的拉达克王国所征服,并统治了长达半个世纪之多。期间托林寺众多的佛像、佛经被抢掠,殿堂内的壁画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拉达克国王崇信藏传佛教竹巴噶举派,故这一时期托林寺又被噶举派所掌管。此时,信奉不丹噶举派的拉达克国王与格鲁派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以致引发了教派之间的战争。为了保护格鲁派的利益以及西藏领土的完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最终派遣一支藏蒙骑兵远征阿里,击败了拉达克国王的军队,收复了被占领的属地,迫使拉达克国王归还被抢掠的佛像、经书等财物,托林寺再次回到格鲁派的手中。

18世纪中期,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将托林寺改为色拉寺杰巴扎仓下属分寺,并派遣自己的经师赤钦阿旺曲丹(第一世热振活佛,第54任甘丹赤巴)为托林寺堪布和赤巴的继任者。从此,形成了托林寺三年轮换堪布和赤巴,由拉萨色拉寺委任派遣的历史定制,并沿袭至民主改革之前。据悉,1950年以前托林寺的僧侣为60人,而最后一任堪布为阿旺扎西。

900多年历史的托林寺历经了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最为严重。建筑有损坏,由于在文革期间大殿被当作粮仓,大殿与大殿里面的壁画仍保存完好。经过不断重修,主殿已恢复原样,可以看出其设计布局基本是依照桑耶寺的样子。主体建筑象征须弥山,四面的高塔象征四大护法金刚,殿内供奉了许多镏金佛像。

建筑格局

在藏族历史上,托林寺的地位举足轻重。著名的益西沃、阿底峡、仁钦桑布等人物的故事都以托林寺为背景展开,它凝结了印度、尼泊尔和拉达克的工匠的心血,也是三地的建筑和佛像风格的集大成者。托林寺历经扩建和修葺后,规模宏大,殿堂众多,整个寺院以萨迦殿为建筑中心,构成了严谨的建筑布局与风格特征。

托林寺原有建筑规模较大,包括朗巴朗则拉康、拉康嘎波、杜康等三座大殿,巴尔祖拉康、玛尼拉康、吐几拉康、乃举拉康、强巴拉康、贡康、却巴康等近十座中小殿,以及堪布(寺院住持)私邸、僧舍、经堂、佛塔、塔墙等建筑。由于历史原因,寺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较好的只有三大殿和一座佛塔。

主要建筑

综述

托林寺的建筑布局呈带形,包括殿堂、僧舍和塔林三部分,主要建筑有迦萨殿、白殿(尼姑殿)、佛塔、罗汉殿、弥勒佛殿、护法殿、集会殿(祖拉康殿)、色康殿、阿底峡传经殿以及转经房、拉让、僧舍等。

迦萨殿

主体建筑为迦萨殿,大殿分为内、外圈,内圈包括中心大殿和4座小殿,中心大殿呈四方形,供有主体坛城和如来佛像,四周有回廊与4座分殿相连。外圈包括16座殿堂,中间殿堂有转经道。外圈的四角还建有4座高13米的红砖塔。内圈的四个殿,是严格按照早期佛教寺院的布局,以及佛像的安放供养来设计的。四个殿堂之间为14×14米的正方形大殿,中央主供大日如来佛,东为不动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陀佛,北为不空成就佛。外圈的16个殿堂,从左至右分别为:大威德殿、行脚僧殿、吉祥无量殿、药师佛殿、如来佛殿、度母殿、五方佛殿、吉祥天母殿、弥勒佛殿、金刚持殿、本尊殿、弥勒菩萨殿、宗喀巴殿、无量寿佛殿、甘珠尔殿等。

从建筑美学的角度看,萨迦殿的中间方殿象征须弥山,外圈的四方殿分别象征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而四角的四个佛塔,分别象征四大天王。整个建筑格局,可谓抽象的佛教宇宙世界观与具象的建筑实体的结合。

祖拉康殿

祖拉康殿,也称集会殿,是现有托林寺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个佛殿。大殿坐西朝东,由诵经堂、护法殿、院落、僧舍、仓库、厨房等建筑组成。整个殿堂面积588平方米,有方柱36根,主供铜铸三世佛像。据悉,以前还供奉有同人体等高的莲花生、米拉日巴、宗喀巴师徒、以及仁钦桑布等大师的塑像。

白殿

拉康嘎波:意为“白殿”。位于杜康东北125米处。门向南,平面略呈矩形,此壁正中稍向后凸出部分为供佛座。殿门外原有门廊,现余两厢墙壁。殿门框、楣分内外三层分别雕饰忍冬卷草纹、缠枝莲花纹图案。殿内有柱42根,柱头及替木雕饰莲瓣纹和忍冬卷叶纹;天花板彩绘莲花、卷草、缠枝什花、如意云团等十余种图案,用色用线极不讲究,显得草率粗拙。

殿内原有塑像15尊,北壁正中主供释迦牟尼佛塑像:高螺髻,圆面大耳,着右袒式大衣,结跏趺坐,除螺髻为蓝色外,遍体施金妆,头光两侧各绘一座泥塑佛塔;释迦牟尼像两侧原供奉药师八如来塑像;东西壁前原供有无量寿佛、观音菩萨、萨迦班智达等塑像4尊,南壁门两侧原供有红、蓝二忿怒金刚塑像,今已不存。

殿内四壁遍绘壁画,以塑像背光或各类佛母、度母像最为精美。

塔林

托林寺周围现存各种大小佛塔83座、塔墙2道,大部分集中在寺院西北侧的平地上。佛塔内有大量模制的小泥像和小泥塔,泥像中有佛、菩萨、度母、天王等。

塔林分为两组,每组塔群中各有3条长塔,每条长塔由数十座或上百座形制相同的小塔串连而成。

文物遗存

托林寺的壁画艺术主要保存在今杜康大殿和白殿之中,萨迦殿、色康殿、玛尼殿、乃举殿以及佛塔中也保留了一些残存的精美壁画。杜康大殿,藏语称祖拉康,意思是集会之殿堂。其壁画有绘制在门框、门楣等处的装饰图案,如吉祥天、卷草纹、莲珠纹、莲瓣纹、动物等图案,以及屋顶天花板上的飞天、龙、凤、孔雀、摩羯鱼、莲花、卷草、如意云团、菱形几何纹等装饰图案。

历史文化

臧传佛教的再次复兴是以阿里古格王朝建立的托林寺为中心而展开的。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托林寺在藏族历史以及藏传佛教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倘若没有阿里古格王朝对佛教的积极护持,没有托林寺历史上的第二次译经高潮,没有前藏、卫藏、后藏高僧大德们云集托林寺,共同商讨和奠定先显后密、显密双修的传承次第,没有火龙年的大法会,就不可能将吐蕃郎达玛灭佛后分散的佛教势力集合起来,形成藏传佛教文化复兴的巨大历史合力,推动当时藏传佛教的迅猛发展,各个教派的产生以及百花齐放、各教相争的繁荣局面换句话说,历史的机缘,让托林寺承担了藏族文化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她使得中断了数百年的信仰与传统得以复活,并使其发扬光大,对后世藏传佛教以及藏族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076年,为纪念阿底峡大师圆寂22年,在古格王赞德的倡导和护持下,在托林寺召开了自吐蕃王朝灭亡后,全藏区第一次规模庞大的佛教盛会,大有古印度那烂陀佛教盛会的景象。流落在雪域各地的高僧和居士们都纷纷前往阿里托林寺参加难得一遇的历史盛会。因这年恰好是藏历火龙年,所以,这次盛会也被后来的史学家们称之为“火龙年大法会”。汉文史书称“丙辰法会”,成为西藏佛教盛事。由于阿底峡大师的住锡和火龙年大法会的召开,使托林寺成为中世纪西藏名寺。

古格开国之时,已确定尊崇佛教。当时的藏地佛教虽开始复兴但却仍然混乱。第二代古格王意希沃拨乱反正,兴建托林寺。其后请来的印度高僧阿底峡弘法,以此寺为驻锡地。阿底峡带动了西藏佛教的复兴,托林寺也因而逐渐成为当时的藏传佛教中心。

托林寺有寺藏“三宝”:一是麋鹿角,有说是阿底峡从印度带来的,也有说是当年佛祖讲经地的一只麋鹿角;二是象牙质的五佛冠(象征着五智如来的宝冠),据说是托林寺第一任堪布戴用而流传后世,该寺每任堪布在佛事活动中都戴此冠;三是一块黑色的大镟石,上面凹进一个清晰的脚步印,深入石内寸许,掌纹很清晰,据说这是阿底峡尊者留下的脚印。

文物价值

托林寺融合了印度尼泊尔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当地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96年11月20日,托林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托林寺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城西北的象泉河畔。

交通

扎达县北,徒步即可到达,距离武装部招待所约300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