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毓隽

更新时间:2024-04-15 10:28

曾毓隽(1875—1967),谱名以烺,字云霈。福建闽侯县人,清朝甲午(1894年)举人。历任文安、大城、良乡、宛平、肥乡各县知县、候补知府、候补道员等。辛亥革命后,段祺瑞任北京政府陆军总长,曾毓隽任陆军部秘书,是段祺瑞的心腹之一。1916年任京汉铁路总办。1917年7月参加段琪瑞讨伐张勋复辟之役,任讨逆军总司令部军需处长。1918年任国务院秘书,国会议员。10月任交通部次长兼国有铁路督办。1919年12月任靳云鹏内阁交通总长。1920年直皖战争中,皖系失败,被列为“十大祸首之一”,逃往日本驻华使馆避难。后长期居住天津日租界。1937年底日本占领南京,次年拒绝参加伪南京维新政府,逃往香港。自此以后,不入政界。1943年日军占领香港后,曾毓隽回到北平居住,依靠此前所购置的金鱼池养鱼出售,补贴日用。解放后,曾毓隽定居北京,受章士钊邀请参加中央文史馆工作,月薪88元,直至1967年逝世,享年93岁。

人物生平

曾毓隽,字云霈,祖籍江西南丰,1875年(清光绪元年)生于福建闽侯县东街孝义巷口。曾家系榕城名门望族,父亲为福州船政局文牍,曾毓隽常侍在侧,耳濡目染,逐渐熟悉官场清规与陋习,为其日后混迹宦海奠定了基础。

曾毓隽幼入私塾启蒙,聪颖好学,练就一手好字。十六岁中秀才,1894年为拔贡。1896年,曾将祖业田产出让与人,得款捐官。1901年分发顺天府,幸遇世谊同乡顺天府尹陈璧,聘为文案。时陈璧监修清东、西皇陵工程告竣,将曾毓隽列入有功人员名单之中。1902年秋至1905年,曾先后任文安、大城、良乡、宛平、肥乡等县知县。1905年,以知府衔办理北京正阳门工程,工程竣工后升任道员,归原籍候补。

1906年清廷设邮传部,管海陆运输及办理邮政电讯事宜,曾任该部书记。时任江北提督的段祺瑞欲聘一掌管书记之人,经倪嗣冲推荐,曾毓隽遂入段幕任文案、军需职,此为曾终生追随段之始。曾精明干练、足智多谋,会理财,文书又是行家里手,因而深得段的赏识,纳为心腹。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军兴。清政府任命段祺瑞为第二镇统制官,领兵南下镇压革命,尔后段署理湖广总督,兼任清军第一军军统兼领湖北前线各军,曾毓隽则掌管文案及前敌军需。

1916年5月袁世凯病笃,知帝制不可为,乃约段祺瑞入中南海。曾毓隽随段见袁,以察言观色探悉袁病的轻重。不久,袁病势愈殆,曾毓隽衔段命赴宁,向冯国璋陈述详情及大局,商以袁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之事。冯国璋以黎为副总统,继任总统顺理成章,随复电表示赞成。6月,袁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当上国务总理,曾毓隽随段入国务院任秘书。7月,交通总长许世英面请段祺瑞允任命曾毓隽为京汉铁路局局长。

曹汝霖自1917年7月任交通总长以来,与次长叶恭绰极不相能,百般倾轧,终排之去,遂于1918年10月引曾毓隽为次长,两人均感不啻水乳交融。翌年5月15日,曾继詹天佑之后兼任汉粤川铁路督办。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曹汝霖被迫辞职,曾于6月10日代理部务。曾毓隽一朝得势,搜罗巨款供给党费,手腕之灵活尤过于曹,安福系奉其为财神。

曾毓隽自任交通总长后,飞扬跋扈,伙同徐树铮挪用部款两千万元之巨。11月25日,曾毓隽与英国中英公司代表梅尔思签订借款为二百万元《湘鄂二百万元借款函约》,以京奉铁路余利为担保。此款用作湖广铁路湘鄂局订购机车十二辆、货车九十辆及就地各项开支。

1920年元月,继山东学潮之后,相继在天津、北京又发生声势浩大的学潮。起因是学生抵制日货,遭到当地军警的镇压。31日,北京各校学生万余人冒雪游行示威,2月5日,曾毓隽、徐树铮、王怀庆、吴炳湘及日本有关官员等在北池子日人大仑宅开会,共同决定严厉取消学潮,当晚将所捕去学生四十三人移交卫戍司令部收押,不允许亲友探望。

直皖战争前夕,徐世昌为寻求避战之法,电召张作霖、曹锟、李纯入都磋商。6月8日,安福系骨干在太平湖集会,讨论上海和会及应付徐世昌的办法。曾毓隽在奉天会馆大兴土木,粉饰一新,准备做张作霖的行馆。在张抵京之日,安福系主要成员于曾毓隽宅内会议,决定以副总统一席为交换张作霖严守中立的条件,方有战胜直系的把握。但张对皖系的感情态度冷漠,对6月20日徐树铮拜会托故不见,更未住进奉天会馆,而是下榻于奉军司令部,使曾毓隽和徐树铮甚为难堪。6月22日,张作霖抵达保定,受到曹锟热情款待,吴佩孚及苏、鲁、赣、豫等七省代表为张设宴接风,席间讨论时局,提出五项条件,其中就有解散安福系、罢免安福籍三总长等内容,请张作霖带回北京。

为筹措战费,曾毓隽以京绥铁路为抵押,向日本借款五百万元,后因英、美干涉作罢。旋又向日本三井洋行借款一百万元,为边防军开拔费。直、皖两派之争经张作霖入京调停,段初愿让步,嗣因曾毓隽不得其位,对此巨款无法报销,乃立主筹措战费,怂恿徐树铮备战。直皖交兵,曾毓隽遂饬京汉、京奉各路尽其所有,立即解京。因之,曾之罪不亚于段、徐。直皖战后,直、奉两系控制了北京政权。7月29日,徐世昌下令通缉安福系祸首,徐树铮、曾毓隽等十人分别褫夺勋位官职。曾先后躲入日本驻华公使馆、天津日租界,最后流亡日本,其财产被抄,损失甚巨,但所剩仍很可观,据不完全统计,曾的各种私产折合计三百万元。一年后通缉令取消,曾毓隽一度意志消沉,暂时离开政界。

曾毓隽销声匿迹有年,忽于1923年1月13日入奉会见张作霖,段祺瑞的姻亲吴光新同行。1924年秋,在鏖战的直奉大战中,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使直系迅速溃败而结束战事。北方实现了段祺瑞、张作霖、冯玉祥三派联合而又互相猜忌争夺的局面。冯玉祥受革命潮流影响,电邀孙中山北上商讨和主持解决时局问题。孙中山应邀北上,但行抵途中,北京已成立了以段祺瑞为首的临时执政府,冯玉祥一派渐被排斥。其时,段之左右多以为段任执政是皖系东山再起的好机会,然而曾毓隽对此并不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张、冯、段之联合乃权宜之计,不会持久,段的地位也不会巩固。因此,曾毓隽态度消极,未出任要职,仅挂一总参议虚衔。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人不断威胁利诱曾毓隽去南京组织伪临时政府,曾既不敢回绝,又不甘心附逆当汉奸,乃偷偷潜出,辗转于香港、重庆、昆明、上海等地,最后又回到天津,终未为日伪做事,保持了民族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毓隽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并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居住在天津市河西区荣华里,安度晚年。1967年,曾毓隽辞世。

个人作品

曾毓隽作有《辛丑(1901年)出山别诸亲友》诗:“秋风已老露为霜,客子行行欲远将。誓墓忽乖心所愿,奔波敢畏道之长。只身听鼓行羌土,中表分襟到汉阳。相约年年酬唱句,一函邮寄趁花黄。”

亲属成员

高祖父:曾晖春

曾祖父:曾元炳

祖父:曾兆鳌

父亲:曾宗诚

人物评价

曾毓隽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不仅仅是普通的一个部的总长,而是段氏皖系能左右中国政局的一个谋主。正如蔡登山先生主编的《北洋军阀(一)雄霸一方》中说的:“皖系以段祺瑞为领袖,徐树铮、曾毓隽为谋主。”段祺瑞一生“三造共和”;徐树铮生前曾收复外蒙古;曾毓隽1923年4月8日幕后策动和领导的中国海军“沪队独立”,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支持。他们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影响,各有千秋。但是段的“三造共和”背后,也离不开徐与曾的出谋划策。曾为福州人杰,是毫无疑问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