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子

更新时间:2024-09-12 16:08

杨叔子(1933年9月5日—2022年11月4日),出生于江西九江,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九江学院名誉院长,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

人物生平

1933年9月5日,杨叔子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

1952年,杨叔子考入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

1953年,因为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杨叔子转入华中工学院(2000年组建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就读。

1956年,杨叔子从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机械系教师(1956年-1978年)、副教授(1978年-1980年)、正教授(1980年)。

1981年,杨叔子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1988年,杨叔子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91年,杨叔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1月至1997年6月,杨叔子担任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组建为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1998年8月至2011年6月,杨叔子担任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5年,杨叔子担任九江学院名誉院长。

2022年11月4日晚,杨叔子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杨叔子立足于机械工程,致力于机械工程与有关新兴学科的交叉,着重在机械工程中的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拓宽了机械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在精密机械加工与机械加工自动化方面,发展了切削振动理论与误差补偿技术,研制出切削监控系统,解决了生产中重大关键问题在机械设备诊断理论与实践方面,建立了一套概念体系,发展了诊断模型与策略,研制出不解体的发动机诊断系统发展了钢丝绳无损检测理论与技术,解决了国际上断丝定量检测难题。在时序分析的应用基础与工程应用上,结合系统理论与数据处理技术,发展了某些理论与方法,对时序分析的工程应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截至2013年2月,杨叔子在中国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2种,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图书重要奖励13项。杨叔子任汇集国内高校人文讲座精品《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的编委会主任,发表有关教育方面的论文50余篇。

截至2013年2月,杨叔子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奖20项,专利5项。

人才培养

杨叔子认为:兴趣是做好科研最重要的前提。他说:“兴趣有两大因素,一是个人的天资,二是后天的成长环境。对现在的研究生和科学工作者而言,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兴趣,还有一个是责任心。”

1997年,杨叔子快从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位置上退下来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前七章,不选不背不接受论文答辩。因为他认为,作为中国人,应该读《论语》和《老子》。并称,“作为高级人才的博士生,应该了解这两本书,了解以后,对你的人性、理想大有好处。”认为这是把“科学和人文”有机结合,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

20世纪90年代末,杨叔子首创理工科大学中华诗词创作班,倡导让中华诗词走进大学校园、走进中小学、走进幼儿园、走进千家万户;2000年,提出“绿色教育”理念。

杨叔子倡导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截至2015年12月,应邀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中国国内约百余所院校举办人文讲座两百余场,吸引了近二十万人次的听众。

截至2013年2月,杨叔子指导的研究生中,已有百余人获博士学位,博士后已有10余人出站。

荣誉表彰

个人生活

父亲:杨赓笙,曾做过孙中山秘书。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作为一位工科院士,杨叔子的人文情怀,一定程度改变了中国的大学教育,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大学毕业生。其中的贡献,历史会铭记。(网易评)

杨叔子一生在机械工程领域贡献卓著,在担任华中理工大(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时,却是个“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的人。(新浪网评)

中外科学大师除了掌握本门学科外,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经济学家要像厉以宁教授那样,工程技术专家要像杨叔子院士那样。(前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王义遒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