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

更新时间:2024-04-02 15:29

河阳,是古县名,治所在今洛阳孟津区河阳街道冶戍社区一带,所辖范围包括洛阳孟津区一部分和孟州市的许多地区。

历史沿革

东周时期

东周时名“河阳”,周襄王将河阳地赐给晋文公,故春秋时期属于晋。战国三家分晋后,河阳归韩。秦灭周以后,于沁黄平原置河内那河雍县,河阳地属河雍。

汉代时期

西汉时期,改河雍县为河阳县,河阳县治所在南阵(今洛阳市吉利区沿河路北侧的南陈村),河阳之名从此长期沿用,河阳县隶属关系不变。历史上这里一直比较繁华,甲第名园,几半邑内。《方舆纪要》日:“自汉以来,皆治此,终唐之世以至宋初犹然”。

北朝兴盛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于河阳置河阳关。河阳为北魏新都洛阳与旧都平城(今大同)之交通要塞、联系两都之枢纽,政治、军事地位骤然上升。

太和二十年(496年),孝文帝在河阳筑北中府城,以重兵成守。东魏建立后,河阳关又成了旧都洛阳与新都业城(安阳)命脉所系,为支持东魏与西魏之间的长期战争,元象年间,东魏权臣高欢在黄河滩上筑中灌城,在黄河南岸筑南城。自黄河北岸到黄河南岸,二座军事城堡相互对应,史称“河阳三城”,东魏设“河阳三城使”督守之。

北齐时废河阳县,置河阳关,设行台,进一步提高河阳地位。北周统一北方,战争结束,改河阳关为河阳镇。

隋唐繁华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河阳县,属河内郡。

唐武德初,改河阳县为大基县,武德四年 (621年)设孟州,八年撤州治,大基县属怀州(沁阳)。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改属洛州。

唐玄宗时,恢复河阳县名,开元初被划为东都畿内,隶属河南府

安史之乱被平定以后,唐中央特置河阳节度使,辖河阳三城与河清、河阳、济源、温、肥水五县。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升河阳县为孟州,属河北道,五代因之。

衰落迁治

北宋政和二年 (1112年) 河阳县改属济源郡。金世宗大定年间,河阳城被黄河冲毁,州县治所向东北移20里,称“上孟州” (今孟县城)。后故城修复,县治迁还,称“下孟州”。

元初,废河阳县,保留州,州治再移上孟州。

此后,历经明清、民国,原河阳县(今吉利)一直为孟州、孟县西部辖乡。

地理环境

河阳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也相当重要,它南临黄河,一向是洛阳外围重地。古河阳城有古都洛阳的北大门之称。据康熙《孟县志》载,它“南通云贵,西接川陕,政务供意甚繁。”古人称其为“东西之腰脊,南北之咽喉。”古河阳城“地控山河之会,古有三城之险,乃周齐唐宋兵防基重至哉。

史料记载

历史上关于古河阳地区最早的记录见于《尚书·禹贡》篇。《尚书·虽贡》篇中记载有:“虽导河积石,又东至孟津”。此外,在《春秋》、《水经注》等书中也有记载。《春秋》中有“天王狩河阳”,《水经注》中记载有: “河水又东过河阳县故城南。

历史典故

周天子狩猎

孔子作的《春秋》记载,在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天子狩于河阳”。实际上,这并不是一次狩猎活动,而是晋文公周天子,命诸侯国以朝周天子名义举行的一次会盟活动。河阳即今吉利、孟州一带。

晋文公名重耳,为晋献公之子。献公有子八人,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皆有贤名。但献公宠幸骊姬,骊姬欲立其子奚齐,谮三公子于献公。后申生被逼自杀,夷吾在其封地固守自保,重耳逃出晋国,到各国流亡。晋献公死,诸子争立,短短几天,发生两次流血政变。公子夷吾为借秦兵帮助争得国君之位,许诺割河西之地于秦。秦穆公百里奚为帅,带兵入晋,拥立夷吾为君,是为晋惠公。次年,晋惠公背信弃义,不履行先前对秦国的承诺,秦、晋失和。晋惠公无道,政局不稳,连年与秦的战争使民不聊生。晋惠公当政十四年而卒。晋人在秦国帮助下,接纳在外流亡近二十年的公子重耳为晋君,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刚即位,就发生了周襄王纳狄女隗氏为后引发的周王室政治动乱。周襄王之弟王子带在狄人的帮助下称王,以隗氏为后。周襄王出逃到郑国的汜(今襄城南)。王子带和隗氏知道,他们自己无法在王城立足,就在周王畿的温邑建造了新的宫室,以此为都。

周襄王向晋、秦、鲁等诸侯国派去使者,要求各国派兵平叛。秦穆公派军东征,欲助襄王。晋国大臣狐偃对晋文公说,欲谋霸主,必须尊周,现助襄王复辟,这是图谋霸业的资本。于是,晋文公发兵,左师围王子带于温,右师迎襄王于汜,护送于王城,取王子带、隗氏而杀之。作为对晋文公的酬劳,襄王把黄河以北的温邑、阳樊等四个城邑赐给晋国。于是,晋国拓疆至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

接着,晋文公开始与各诸侯国逐鹿中原,在他即位的第五年(公元前632年)夏初,晋、楚大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县西南),尽管晋军曾先“退避三舍”,最后还是楚国大败。战后,晋文公与齐、鲁、卫、宋等七国盟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周襄王也被召而至,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

当年十月,晋文公以卫、许两国未服,欲会诸侯讨之。惧诸侯不奉命,乃召襄王,“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阳”,以天子名义会盟晋、齐、宋、鲁、蔡、陈、郑、莒、邾之君及秦人于温。

此次会盟,标志着晋文公霸主地位的确立,也标志着周天子已沦为大诸侯国的附庸,周王室失去了往昔的尊严。

潘岳河阳

潘岳,字安仁,小名檀奴,河南荥阳中牟人。潘岳先在河阳县作县令,后来又在怀县作县令,确实也是个知民疾苦、爱民如子的好清廉好官。

晋时代的小县城不似今日,充满着廉价的对大都市的低层次摹仿和烦人的喧嚣。那时的县城大都是田园风光,山清水秀,林木秀挺,案牍之余,夫唱妇随,琴棋书画,俸禄足以养家,美妻花貌倾城,遥思当年以才名倾动帝颜,想必潘岳因仕途蹭蹬引起的焦灼经过数年的消磨已经减轻了许多。因此,诗人才有闲情逸致美化、绿化河阳县,在全县境内遍植林木,桃李成林,使得河阳当时有“花县”之称。

翩翩玉人桃李花。后世文人骚客自然对此追思不已,诗仙李白有诗:“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地逐名贤好,风随惠花春。”老杜亦有诗曰:“河阳县里虽无数,逐锦江边未满园。”情深无限的风流才子李商隐也有所吟咏:“河阳看花过,意不问潘安。”

遗址留存

东周时期

河南省文物局曾组织专家对位于河南省孟州市槐树乡西部岭区的一座古城进行现场考查,据城墙的保存现状、出土器物、夯窝夯层分析和文献资料印证,初步确认此城为距今2600多年的东周河阳古城。

《竹书纪年·晋纪》记载:“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春秋》也记载,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河南省文物局专家介绍说,孟州市从秦汉始置河阳县,一直延袭到金元,河为黄河,水北为阳,故河阳在黄河北岸。

经省文物局考证,这座古城址呈正方形,面积25,000平方米。南北城墙保存较好,现仍有500余米,墙高8米。东西城墙虽被毁,但墙转角处仍能看到城墙基础坐落在生土层层上,有的地方由人工堆积而成,其上部则经人工夯筑,夯层厚16厘米左右,夯窝为圆平夯,系用铁制夯具夯成。故推断此城为战国时所筑,而且从出土陶片看,均早于汉代。从地理位置看,这是古代从山西晋城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附近又无其他古城,所以它可能就是河阳城。

据介绍,这座古城对研究春秋诸侯争霸、天子地位下降等历史极为重要,对于研究军事、交通、城市发展也有一定意义。

西晋时期

西晋时期,潘岳在河阳担任县令期间,其官署就在河阳故城内,旧名又称营花寨,位于洛阳市孟津区冶戍村南端。关于营花寨,历史上记载有:“其势独高,若层台然”。登之则能看见黄河上风帆往来,烟树重叠。潘安在此作县令时,茵幅无华,与百姓相安无事,河阳城内在历史上的“甲第名园,几半邑内”的繁华景象即在此时出现。他又课民种花,造成有“金谷满园树,河阳一县花”之势。以至到清朝时,其地四野尚多桃李,花时烂漫,较诸处更为盛殊,有当日之遗风。

营花寨作为西晋时期河阳城官署故址,于2007年11月被洛阳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诗词

南朝·梁江淹《别赋》:“君居 淄 右,妾家 河 阳。”

元 袁桷 《清明》诗:“ 河 南禁酒 河 阳饮,醉醒相看总有情。”

王维为人祭李舍人文》:“名高 江夏 之童,貌夺 河阳 之美。”

宋 苏辙 《寄题江涣长官南园茅斋》诗:“ 河阳 罢后成南圃, 彭泽 归来卧北窗。”

宁调元《燕京杂诗》之二:“容易 河阳 丝两鬓,妇人醇酒未应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