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范

更新时间:2024-06-24 10:17

王家范(1938年9月22日—2020年7月7日),江苏昆山人,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历史学会理事、副会长。

人物生平

1938年9月22日,王家范出生于江苏省昆山县陈墓镇。

1951年,小学毕业,本已考上江苏省立昆山中学的他,因家境窘迫,负担不起学费与伙食费,只好回到小镇上的槃亭中学读书。

1954年,再次考取江苏省立昆山中学。

1957年,参加高考,考入华东师大历史学系。

1961年,完成本科学业,留校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助教,历履讲师、副教授、教授、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9年开始,带着学生们到江南各市镇实地考察,进村庄、泡茶馆,和农民百姓聊天,看当地人是怎么生活的。

2020年7月7日凌晨5时,在华山医院逝世,享年82岁。

2020年7月11日下午2时,追悼会在龙华殡仪馆举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家范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二是他的经济史研究,三是他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整体理解。王家范致力于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推动了新时期中国农民战争史和农民问题研究的重建。1980年代中期起,转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他开辟了农业产权与农家消费研究,并且最早开拓了明清江南生活消费研究,他对小农消费数据的估测是此后一系列经济史研究的基础。

王家范于1989年发表的《中国社会史学科建设刍议》,是中国社会史研究重新开展的奠基性研究,推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史研究恢复并重新发展。

据2020年7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网站显示,王家范的代表作有《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结构试析》《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中国社会史学科建设刍议》《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家与史学》《漂泊航程》《明清江南史丛稿》《明清江南社会史散论》等,主编《大学中国史》《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等,著作多次再版,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

1990年,王家范准备将自己多年的中国通史课讲义结集出版,结果“三易其稿”,直到2000年才正式出版,2012年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增订本。

1978年11月,在第一届中国农民战争史讨论会上,王家范发表了“文革”结束以后第一篇真正的论文——《李自成政权的演变》。

1984年,王家范的论文《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在无锡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引起了轰动。

人才培养

据2020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网站显示,王家范开设过《中国古代经济史》、《明清江南史》(选修课)、《历史社会学导论》(研究生课程)等特色课程。自1963年留校后两年,王家范就一直讲授“中国通史”,1990年,又开始讲“中国通论”。

“学在空间,不在纸上”。

从事历史研究就像在大海上漂泊,“欲从海面穿透到海底,体悟历史的真义,没有沉潜下去的毅力和耐心,没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永远的好奇心,很可能就像好事的游客,留下的只是‘某某到此一游’。”

王家范对西方的知识体系不盲从,主张“活学活用”。“外国人看我们,有他们的视角,但也有问题,人地两殊,没有实际的体验。所以你可以看到他们有很多东西都是隔靴搔痒的。不要太迷信他们。”

据2020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网站显示,王家范多次获得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与教学优秀成果奖。1992年,获得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曾宪梓教学优秀奖。

荣誉表彰

1993年,王家范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社会任职

王家范曾任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江南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民战争研究会副会长。

人物评价

王家范教授是“专家”“学者”“学界泰斗”,在中国社会史研究恢复与发展,以及明清江南区域社会史料研究等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王家范长期研究明清江南史,是该领域的领军学者。(《澎湃新闻》评)

王家范是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大家,对学术前沿和动态的掌握,对于新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活学活用,乃至于对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都常常让他的后辈学生自叹不如。王家范很擅长从通贯和整体诠释的角度,对历史中的重大问题做出个性化解读,进而揭示中国历史变迁的内在脉络。(《新京报》评)

“王家范老师是一个特别率性的人,不拘礼仪,不因为我们是师生而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模样。他具有的一些特质在他们那一代学者中是不常见的。比方说,他对一切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他是我们中间最早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一批人,对于网络的熟悉程度远胜于我们这些后辈学生。相比一般的历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有两个鲜明的特点。首先,他不认为历史是纯粹的知识之学,不仅仅满足于建构一种关于中国历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王家范先生研究史学的背后有着家国关怀,他想要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回答,中国的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走向?中国迈向现代的过程中,遇到的结构性症结究竟在什么地方?他希望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够对中国的未来方向提供一些启示。所以我们在他的书中处处可见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另外,王家范老师的史学有一种高度的思辨。很多人说中国太大,中国历史太庞杂了,他认为这是对中国历史学家的一种挑战。”(王家范的学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武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