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更新时间:2024-01-14 14:26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由赫克歇尔于1919年在瑞典提出的理论,理论学界称其为H-O原理。

简介

1919年瑞典赫克歇尔发表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中,认为在两个国家各个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相同时,两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比较优势,只要生产不同产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仍然存在分工和贸易的基础。这一观点经其学生、瑞典经济学家伯蒂尔-俄林在1933年发表的经典著作《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阐释和发展,创立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生产要素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假定条件

(1)两个国家分别生产两种产品中,每种产品至少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即2*2*2模型。(2)两个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方法相同,技术相同,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产量是因变量,要素的投入为自变量

(3)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4)生产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

(5)两个国家一个资本要素禀赋比较丰裕,即拥有资本与劳动的比例高于另一国家的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另一个劳动要素比较丰裕,即拥有劳动与资本的比例高于第一个国家劳动与资本的比例。两种产品一个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即生产该产品资本与劳动要素的投入比例要高于另一种产品;另一个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即生产该产品劳动与资本要素的投入比例要高于第一种产品。

(6)国际之间贸易是自由的,没有贸易壁垒

(7)两国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规模经济效益,即单位生产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8)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9)两国之间只有货物贸易,而且贸易是平衡。

(二)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上面假定下,赫克歇尔和俄林从两个国家商品价格的差异是发生国际贸易根本原因的原理出发,认为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其推论逻辑过程为:国际贸易→商品价格的差异→生产成本的差异→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要素供给的差异→要素禀赋的差异。

(三)比较优势决定于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比例和不同产品所需要素比例的差异。H-O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和各种产品所需要素比例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或成本优势。就是说,由于生产不同产品所需的要素比例差异,一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根源于它的要素禀赋,劳动要素相对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资本要素禀赋相对丰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拥有比较优势。

(四)要素禀赋差异决定的国际贸易模式。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条件下,一国将生产和出口较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理论的评价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对比较利益学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应用范围上都是一个极大的扩展。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把商品生产由一种要素的投入扩展为两种要素的投入,认为单一的劳动要无法生产商品的,更加符合经济现实,对后人从更广阔的角度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提供了一个直观判断比较优势的方法。一个国家要素生产禀赋状况是现实的客观存在,要素禀赋学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直观判断一国比较优势的方法,对一国制定产业政策贸易政策都有指导意义。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为资源小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生产要素禀赋论关于国际贸易可以代替生产要素流动,弥补要素禀赋差异的观点,对于各个国家特别是资源小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实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被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所证实。生产要素禀赋论忽视了技术因素的重要作用。要素禀赋理论关于技术水平相同的假定,忽视了技术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与经济现实也不相符合。事实上,技术进步因素对一国贸易结构比较利益格局的影响是巨大的,技术进步能够改变一国在自然资源禀赋方面的劣势地位。

生产要素禀赋论将一种生产要素视为同质的假定与经济事实不相符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同样的生产要素并非具有同等的生产能力,如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决不能相提并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方面分析,忽视了来自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RTA是以一国整体产出为考虑范围,将进出口结合起来,在计算一国出口优势的同时,也考虑本国进口的需求结构,能充分表现一国所有资源利用为主的比较优势。)

表现形式

(一)利用相对劳动生产率寻找比较优势

1、两种产品两个国家的比较: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另外一个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处于比较劣势地位。

2、两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比较。判定多种产品情形下的比较优势,不仅要考虑各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Ha/Hb)上的相对优势,还要考虑相对工资率的状况。因为一国的工资率如果高于另一国的工资率,就会因成本的增加,降低劳动生产率上的优势,甚至失去比较优势。(工资率:指单位劳动获得的工资报酬。相对工资率:是两个国家的工资率之比,即Wa/Wb。)

(二)利用相对生产成本来寻找比较优势:相对生产成本指一种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种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由于相对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生产成本是倒数关系,所以,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低于另外一个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该国在这一产品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处于比较劣势地位。

(三)利用相对价格寻找比较优势: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比较:假定a、b两个国家生产x、y两种产品,a国x、y的价格分别记为Pax和Pay,b国分别记为Pbx和Pby,则a国国内x的相对价格为Pa=Pax/Pay,b国国内x的相对价格为Pb=Pbx/Pby。如果Pa<Pb,那么在x产品上,a国具有比较优势,在y产品上a国处于劣势。

2、两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比较(P89):为了进行价格比较,需要将所有商品用同一种货币来表示。

3、两种产品多个国家的比较: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国际市场的相对价格,则具有比较优势;相等时,既没优势,也没有劣势;高于国际市场相对价格时,处于比较劣势。

(四)利用机会成本寻找比较优势:所谓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表达的是选择与放弃之间的一种必然关系。机会成本的存在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机会成本和相对价格一样,其实质就是两种商品相互交换的比例。因此,两种判定比较优势的方法是相同的。机会成本小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机会成本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只是要注意机会成本的变化情况。

(五)利用要素禀赋的差异寻找比较优势:一国在密集使用其相对禀赋丰裕要素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密集使用其相对禀赋稀缺要素的商品生产尚处于劣势地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