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策

更新时间:2023-12-12 22:30

简策指在竹片和木板上书写文章,编连成册的书籍。这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形式,盛行于春秋到东汉末年。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册),编简成策的绳子叫做编。简策上的字均用毛笔墨书,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叫做削。简策制度对后世书籍制度的影响很深,现代出版工作中的许多习惯用语、名词、概念,如“册”、“编”、“篇”、“删削”等,就是沿袭简策时期的制度的。

词语解释

jiǎn cè

ㄐㄧㄢˇ ㄘㄜˋ

简策(简策) 

1. 简策,简册

[book] 古代连接成册的竹简。泛指书籍

2.亦作“简筴”。即简册。由竹简编连而成。后指史籍典籍

《管子·宙合》:“是故圣人著之简筴,传以告后进。”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口谈之实语,笔墨之馀迹,陈在简筴之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古史世本,编以简策,领其名数,故曰録也。”

宋 司马光 《进交趾献奇兽赋表》:“臣等谓宜命协律播之声歌,诏太史编之简策。”

《金史·选举志一》:“前代立贤无方,如版筑之士,鼓刀之叟,垂光简策者不可胜计。”

简介

中国早期的书籍形式之一。在造纸技术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籍主要是用墨写在竹木简上。人们将竹木劈成狭长的细条,经过刮削整治后在上面写字,单独的竹木片叫做“简”,若干简编连起来就叫做“策” (亦写作“册”),这是现在称 1本书为1册书的起源。简策在中国使用起源很早。《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说明商代的祖先已有编连的简策,记载了商代推翻夏王朝统治的史实。由于竹木易得,书写记事比甲骨、青铜、玉石等记事材料方便,篇幅不受限制,编连成策后阅读存放也较便利,因而书籍的生产比过去容易得多。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最初就是写在简策上而流传下来的。在纸张发明并推广普及以后,大约在公元 4世纪的东晋时期,简策才基本绝迹。

简策和版牍

简策是中国早期的书籍形式之一。在造纸技术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籍主要是用墨写在竹木简上。人们将竹木劈成狭长的细条,经过刮削整治后在上面写字,单独的竹木片叫做“简”,若干简编连起来就叫做“策” (亦写作“册”),这是现在称 1本书为1册书的起源。简的书写用毛笔和墨,古籍中有“漆书”之说,编绳有用皮编之说,在简上写错的字要用刀削去,因此古人常以“刀笔”并提。

版牍是正规书籍形式之一。在竹木简盛行的同时,也用木版作为文字载体。未写字的木版称为“版”,写了字的称为“牍”。 1尺见方的牍,叫做“方”。《礼记》上说的“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指的就是不到百字的短文便写在 1尺见方的版牍上。若是百字以上的长文,方牍容纳不下,就要写在简策上了。

版牍写录短文,记录杂事,有很大的灵活性。

历史背景

简策产生于商周时代。“简”指狭长的竹片或木板编缀在一起,就称为“册”(策),也成为简策。

书籍,容易得多,便利了人们写作。竹策的诞生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的《五经》等书,就是写在简策上的。

但是,简策太重,一部书要人抬、肩扛、车拉,十分不便。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另外一种可代简策的东西--帛。于是帛书便应运而生。简之长短虽然不十分规则,但还是有一些惯例,一般长简为二尺四寸,中简一尺二寸,短简八寸。一根简上通常只写一行文字,也有写两行甚至三行的。书写顺序取从上往下、从右向左的定制,这种形式一直影响着我国历代的书写和阅读习惯。

考古记载

考古发现的简策实物中,主要是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简,数量最多的是汉简。从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的简策实物中考证,简的宽度一般在0.5~1厘米左右,长度根据用途不同而定,如汉代重要的儒家经书用简长2尺4寸,其他内容的用简长度有2尺、1尺2寸、1尺1寸和短于1尺的不等。根据大量出土简牍实物分析,有时同时间、同性质出土的简,长短也不完全相同。木简古代多称为札。简最初可能是专指竹简,后来兼指木札。简策通常用丝绳或麻绳编连,编绳因简策长度而有所不同,从 2道到5 道均有,以编2道或3道为常见。一般是先将简编连成策再书写,也有先写后编的。

简的书写用毛笔和墨,古籍中有“漆书”之说,编绳有用皮编之说,但在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发现过用漆书写和用皮绳编连的简策。在简上写错的字要用刀削去,因此古人常以“刀笔”并提。

古籍记载

据古籍记载,古代的简策曾有几次发现,最早的一次是在汉景帝年间(公元前156~前141),当时鲁共王在孔子的旧宅墙壁中发现一批用古文字写的简策。西晋时在汲郡(今属河南)古墓中出土了几十车竹简,经荀勖、米晳等学者考订,整理出《纪年》《易经》等16部书籍,共75卷,10多万字。其中有史书、经书等,均为秦汉以来没有传本的书籍,但这些简后来在兵乱中已散失殆尽。

19世纪以后在中国西北地区曾出现不少汉晋木简,但已被外人劫掠一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湖南 长沙湖北 江陵山东 临沂甘肃 居延、湖北云梦等地,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竹木简,有许多失传已久的古籍被重新发掘出来,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艺术家 简策

简介

德国华裔青年画家,1984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88年移居德国,2002年考入柏林艺术大学(Universität der Kunst Berlin)美术系,先后师从格奥尔格·巴塞利茨(Georg Baselitz),达尼尔·里希特(Daniel Richter)和罗伯特·卢甘达(Robert Lucander),2006-2007年获得Erasmus奖学金,留学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2008年以大师生学位毕业,同时从2003-2009 年获得德国人民基金会奖学金 (Studienstiftung des deutschen Volkes)在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ät)艺术史专业和哲学专业、柏林自由大学 (Freie Universität) 东亚艺术史专业攻读第二学位,硕士毕业(M.A.)。2010年应邀在上海安杰现代艺术画廊和北京空白空间画廊艺术驻留和举办个展,并先后在德国柏林、科隆、杜塞多夫、不来梅以及丹麦和斯洛维尼亚多次举办个展和参加群展 。从2013年起获得德国人民基金会博士生奖学金,在柏林洪堡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学位。

个展

群展

2013: Geographic Laboratory, Philine Cremer 画廊, 杜塞尔多夫, 德国; 空白空间画廊, 北京, Art Basel 香港双年展;Aufwachen! Besser machen!, Kleine Humboldt-Galerie, 柏林。

2012: Wall / 墙, 重工艺术空间, 四川绵阳; Here We Are / Tu Smo, 伊斯特拉当代美术馆, Pula, 克罗地亚。

2011: China Revisited, Marianne Friis 画廊, 丹麦; Phantome, Uferhallen, 柏林; Das Ich im Anderen /他人中的我, 麦卡托基金会,埃森 (Mercator Stiftung, Essen), 德国。

2010 Chinese*, Alexander Ochs 画廊, 柏林; 第二眼. (再)架构现实, 简策策展, 黑桥OFF空间, 北京; New Spirit of Painting, Contra 画廊, Koper, 斯洛维尼亚; The Best of Dimension 5, The Forgotten Bar, 柏林。

2009 Prolog 4 素描展, Galerie parterre, 柏林; Besuch aus Berlin, GalerieZ, 斯图加特, 德国。

2008: 30 gegen 3000000. Skulptur und Malerei aus Berlin, Schloss Holte-Stukenbrock, 德国 Plötzlich, Uferhallen, 柏林; Kotti Contemporary, Tek-Mer Markt, 柏林; Eine Woche junge Kunst, Mediapark, 科隆, 德国。

2007 Kunsthochschule Berlin-Weißensee & Freunde, 4. Berliner Kunstsalon, 柏林。

2006 Berliner Positionen, Kunst-Kabinett Usedom, 德国。

2005 Subjektive Obsession, 柏林艺术大学, Art Frankfurt, 法兰克福, 德国。

2004: Identität im digitalen Zeitalter, 德国国家印刷厂和 Künstlerhaus Bethanien, 柏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