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舟山

更新时间:2024-07-03 17:15

系舟山,原指山西省阳曲县忻府区交界处的小五台(其忻府区南部一支也有称读书山),后扩展为五台山西南方向阳曲县东北部诸山的总称,或称系舟山脉。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东北及忻州市东与阳泉市盂县交界处,西为忻定盆地,西南为太原盆地,东隔阳泉市与太行山相望,东北与五台山相接。为汾河滹沱河之分水岭。

名称由来

系舟山名来自于大禹治水或帝尧的故事。据《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载,传说大禹治水(汾河)时曾在此系舟,故名系舟山。山上有崖若环轴,名系舟嵬,其形如环,多悬于崖顶。一说帝尧履涉洪水时,系舟于此而得名。光绪《山西通志》引《灵山记》说,山上有尧系舟的洞环铁轴。

中国上古时代“五帝”之一金天氏少昊的后裔台骀(出生地在系舟山南部太原东山之台骀山),继承其父“昧”的水官职务,打败为害太原地区的黑龙,疏导了汾水。黑龙的躯体变成了太原西山,龙头变成太原东北的系舟山,系舟山的两座山峰,就是龙角。系舟山西的棋子山,就是那支台骀钉穿龙颈的箭羽。宋初被赵光义为报复北汉时的晋阳城,诏命挖掉系舟山的龙角。

“读书山”的来历和元好问有关。金代,元好问因避蒙古兵逃河南,思乡心切,其好友名画家李元甫为他作系舟山图,金朝礼部尚书赵秉文写了一首诗:“山头佛屋五三间,山势相连石岭关,名字不经从我改,便称元子读书山”。1239年元好问回乡又写了《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四首》“从此晋阳方志上,系舟山是读书山。”自注云:“系舟,先大夫读书之所,闲闲公改为元子读书山。”此后读书山多次出现在诗人作品中,并逐渐被人们普遍认可。

位置境域

系舟山脉,位于忻定盆地南侧,呈北东方向延伸,东北与五台山相接,东与太行山连为一体,向西至峪子口与云中山相接,东西绵延80公里,向南深入阳曲县东部和盂县北部。在大地构造上它组成沁水向斜煤盆地的北部边缘。山顶海拔2004米左右,山脊线靠近忻定盆地一侧。北坡陡峭,沟谷短促;南坡缓斜,岗峦起伏。较高山峰大都分布于忻州、定襄南部与阳曲、盂县交界的山脊线上,主要有柳林尖山(2102米)、读书山(1898米)、天翅恼(2023米)、南坪梁(2022米)、小五台山(1986米)等。

在行政隶属上,系舟山主脉大部在阳曲县境内,西部延伸至忻州市忻府区东部,北部延伸在定襄县东北部,东部在盂县西部,南部在寿阳县、阳曲县、太原市之间。一般将太原东山也列为系舟山(脉)的范围。

主要山峰

主脉山峰

天翅垴(天池垴),位于阳曲县东北部边缘,南距袁家庄3公里,东与盂县毗连,北与定襄县为界。山势呈东西走向,海拔2023米。山上灌木丛生。因该山为阳曲县境东端之高峰,故名。

大垴寨,位于阳曲县贾庄以北5.5公里处。北与天翅垴相连,沿山脊东面与盂县接壤,西至麻黄沟。山势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1802米。山上灌木丛生。因山之东南脚下有村名大垴,山形如寨,故名。

南坪梁,位于阳曲县温川乡北7公里处。东北与红林尖相连,西与柳林尖相连,西北与定襄县交界。山势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主峰海拔2034米。山脚下灌木丛生。因山顶较为平坦,地处温川之北,窑头之南,故名。

红林尖:位于阳曲县杨兴乡南温川东北8公里与定襄县交界处。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连驴蹄垴,南接南坪梁,西、北两侧为定襄县境。相传古时此山林木茂盛,每逢秋季即满山红叶,又以山峰挺拔峻峭,故名红林尖。主峰海拔1984米。

驴蹄垴:位于杨兴乡袁家庄村西。东望麻黄沟,西连红林尖,南抵温川河,北麓与定襄县交界。因山上有一块9平方米的石头上留有驴马蹄状印痕,原名马蹄梁,后改驴蹄垴。山上稀疏灌木,主峰海拔2040米,为县境第二高峰。

白石寨尖,位于阳曲县南温川以东9公里处。西与小岭背尖相连。沿山脊南西与盂县接壤。山势呈东西走向,主峰海拔1596米。因山顶有一圆柱形白石,当地人称单石人,山形如寨,故取名白石寨。

小岭背尖,位于阳曲县南温川以东3公里处。东与白石寨尖相连,北至杨家掌,南与盂县接界。山上灌木丛生。主峰海拔1664米。因小山岭甚多,故名小山岭背。山顶峰名为小岭背尖。

莲花石梁,位于阳曲县南温川以南4公里处,东北与小岭背尖连接,西南与光道岩相连。山势呈东北一西南走向,沿山脊东与盂县接界,主峰海拔1671米。因山梁的石片上刻有一朵莲花而得名。

山神爷尖,位于阳曲县杨兴乡史家庄西北。沿山脊北面与忻州市交界。东北-西南走向,属土石荒山,海拔l1898米,据传明代于山上建有山神庙,故名。山下有禹五洞景区。

柳林尖,位于阳曲县温川乡西10公里处。海拔2101米,为系舟山最高峰。因山上柳树较多,故名。山上有文殊石洞,洞中有泉水。

丛蒙山,位于定襄县中霍村村南,丛蒙山顶端的柳林尖,海拔2101.9米,为系舟山主峰,也是定襄境内最高峰。春夏雨前,该峰顶常出现“虚壑蒸云”的景象。村民据此总结出“蒙尖爷戴帽”(丛蒙山顶被浓云遮罩)为下雨的前兆。故“丛蒙雨霁”便成为定襄八景之一。

寺佛山,位于阳曲县东郭漱村南4公里处。西起大方山,东至辘王掌,北起西郭湫,南至小坪。海拔1546米。山顶多石,山腰遍布灌木。据传因山上有石刻佛像而得名。

阪泉山,位于阳曲县侯村乡侯村东南。东南邻寿阳县,北至东黄水老土沟,西接王兴坪。南北宽20公里,东西长22.5公里,主峰海拔1760米。山上有松林,杂草灌木丛生。埋有煤、铁、石膏等矿石。据《读史方舆纪要》:阪泉山,“相传旧名汉山,晋文公卜伐楚,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北,因改今名。”道光《阳曲县志》云:“阪泉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南连罕麓,北接系舟,周围四十里,东、南俱至寿阳十里,西至阳峪缠十里,北至饭尖山十里。”

峰坡山,位于阳曲大盂镇石岭关村东北0.5公里处;原名峰火山。东望峰底村,西临108国道,南接石岭关,北与忻州相接。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为石岭关制高点,高出石岭关口75米,宛若一座大型锥形烽火台。道光《阳曲县志》:“石岭为并、代、云、朔要冲,势甚险固,削山为城,即峰火山。”后因山势更名峰坡山。主峰海拔1153米,山顶建有山西省石岭关广播电视微波站。大运公路由西侧而过。

红峗山,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东黄水村东北555公里处。东起路家咀,西至张台窊,北起大垴背,南至两岭山。主峰海拔1575米。为土石山,山上灌木杂草丛生。因山多黄花,故原名黄花山。明太原宁化王朱济焕曾避暑此山,遂更名红峗山。道光《阳曲县志》:“黄花山在县东北九十里。其山壁立千初,地多黄花,故名。”即此山。山有黄花古洞及许多古迹。旧有傅山“黄花山”题字,已不存。

马耳山,位于阳曲县杨兴乡以东1公里处,主峰海拔1597米,山坡灌木丛生。据清道光《阳曲县志》:“马耳山,因山l形似马耳,故名。”山下有白龙庙。

牛金山,位于阳曲县杨兴乡西南境,杨兴河南岸。海拔1615米。山上灌木丛生。山势如牛,矿藏贫乏,村人以嘉言称之牛金山。

柏子山,位于高村乡与忻州市接壤处,东接官帽垴,西、北两侧入忻州市,南连凤凰山,原名白子山。后以山上柏树茂盛,又因当地“柏”与“白”读音相同故演变为柏子山。该山阳面为土石荒山,阴面有成片松林柏树。山上建有白龙庙。主峰海拔1414米。

太公爷山,位于杨兴乡境内,东北至西沟,西南到马于沟,东南临杨兴河。山上灌木丛生。相传明代此山曾建有太公爷庙,故名。主峰海拔1503米。

马鞍桥,位于杨兴乡与大盂镇交界处。东接西沟,西连铺岩沟,南至东阎王台,北抵秃顶垴。此处有杨庄通往大盂的车道,也是北往石岭关之捷径。山上灌木丛生。主峰海拔1410米。

秃顶垴,位于杨兴乡境内。东接盘龙垴,西连小五台山,南抵马鞍桥,北达鬼道岩。因顶部秃平,故名。山上灌木丛生,杨柳稀疏。主峰海拔1632米。

盘龙垴,位于杨兴乡境内,东连西梁,西接秃顶垴,南临杏岔沟,北抵鬼道岩。山高且秃,走向为螺旋式。山上灌木丛生,有稀疏杨树。主峰海拔1586米。

西梁:位于杨兴乡境内。东抵小山子村,西连秃顶垴,南接杏岔沟,北至北湾村,属土石荒山。主峰海拔1623米。

鬼道岩,位于杨兴乡境内,东连南梁小山沟,西接小五台山,南起秃顶垴,北到盘道沟,呈南北走向。山上灌木丛生。主峰海拔1804米。

小井梁,位于杨兴乡境内,东北至鸦儿崖,东南抵前阳坡,北至玉皇庙,西北达盘道沟。因此梁中部有一眼水井故名,该梁是盘道沟与杨兴后沟的分水岭。阴坡灌木茂盛,阳坡乱石遍布。主峰海拔1500米。

糜岭梁,位于杨兴乡与忻州市交界处。东连神林山,西、北两面入忻州市,南抵盘道沟。呈东北—西南走向,为土石荒山。主峰海拔1764米。

马耳山,位于杨兴乡以东1公里处。东至杨兴村,西达芦子沟,南临水头村,北连桦坡梁,阴坡处松林密布。据清道光《阳曲县志》:“马耳山,因山形似马耳,故名。主峰海拔1598米。

桦坡梁,位于杨兴乡境内,东至龙王道,西抵前阳坡,南望马耳山,北达神林山。灌木稀疏,属土石山。主峰海拔1541米。传说明初在此种过桦树,故名。

神坡山,位于杨兴乡境内,东临牛沟河,西望桦坡梁,南至杨兴村,北抵史家庄。山上建庙一座,故名。松树遍布,为土石荒山。主峰海拔1490米。

神林山,位于杨兴乡境内,东起李家梁,西至糜岭梁,南连桦坡梁,北接三神爷尖。明代在山上建庙一处,故名。山上松林茂盛。主峰海拔1550米。

李家梁,位于杨兴乡境内,东南达史家庄,西至神林山,北接山神爷尖。为黄土丘陵,有部分耕地,大部分为稀疏灌木生长的荒地。主峰海拔1532米。

山神爷尖:位于杨兴乡史家庄西北与忻州市接壤处。东北—西南走向,东连虎头垴,西接糜岭梁,南至李家梁,北入忻州市,北山高峻尖峭。明代山上建有山神爷庙,故名。属土石荒山。主峰海拔1899米。

虎头垴,位于杨兴乡与忻州市交界处,东连七峰山,西接山神爷尖,南至炭沟子,北入忻州市。四面皆沟,中部突起。呈东北—西南走向。主峰海拔1846米。

间西山,位于杨兴乡东部,坪里村东北。东至鄯都村,西至后河,南临坪里村,北连炭沟子。属土石荒山。原名降星山,后音讹为间西山。主峰海拔1426米。

七峰山,位于杨兴乡与忻州市交界处。东至张岩村,西抵虎头垴,南连走马岗,北入忻州市,呈东北—西南走向。由七个山峰组成,为土石荒山。主峰海拔1839米。

玉泉山,位于杨兴乡东3公里、坪里村南。东起红寺山,西至杨兴,南连八里岔,北抵杨兴河,山腰有泉两眼,故名。阴坡有松林。旧县志:“玉泉山,在县西八十五里石槽村。”即此山。主峰海拔1567米。山上原有宋前砖木古建筑白龙庙,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毁于1972年。

降西山,位于杨兴乡境内,东至石岔沟,西抵龙儿沟,南临城贾公路,北达刘家庄,居石槽村西,顶部有一座八龙庙,势如天降,故名。主峰海拔1487米。

岩山:位于杨兴乡境内,东接白玉沟,西连石岔沟,南至石槽村,北抵马家庄。因岩石裸露,故名。山腰石洞内建一奶奶庙,现存石碑2块,山南城贾公路通过。主峰海拔1492米。

马掌山,位于杨兴乡境内庞家庄以北1.5公里处,西抵白玉沟,南到庞家庄,北接东梁。因山脚下有地一块,形似马掌而名。主峰海拔1466米。

东梁,位于杨兴乡境内,东至北温川,西抵白玉沟,南连马掌山。以其位于白玉沟之东而得名。为黄土山梁。主峰海拔1499米。

凤凰山,位于阳曲县高村乡北7公里处,北同蒲铁路东侧。北连柏子山,南至凤凰村,东起卧虎山,西入忻州市。海拔1388米。属土石荒山。为系舟山脉最西端,北与忻州市交界。道光《阳曲县志》:“织笄山东北九十里,即系舟山之阳,一名凤凰山,东接卧虎山,群峰罗列。”康熙《阳曲县志》:“织笄山一名凤凰山,其形如鸟舒翼,故名。”

间西山,位于阳曲县杨兴乡东部,坪里村东北。海拔1426米。属土石荒山。原名降星山,后音一讹为间西山。

玉泉山,位于阳曲县杨兴乡东部,坪里村南。海拔1566米。山阴坡有松林,山腰有两眼泉水,故名。旧县志:“玉泉山,在县西八十五里石槽村。”即此山。

长珍山,位于阳曲县杨兴乡东部,关鄯都村南。海拔1508米。阴坡有松林,山上生长黄蔑、桔梗、知母等野生药材。

马头山,位于阳曲县凌井店以北9公里处。东起石窑沟,西至神堂村,北起杨兴,南至罗里山。主峰海拔1651米。山顶表土覆盖,有小片杨树林。因山形地势若马头而名。

罗里山,位于阳曲县凌井店以北4公里处。西起阎掌,东至西牛村,北起石窑沟,南至后街。主峰海拔1476米。

青山,位于阳曲县凌井店乡西郭揪以西4公里处。西起后沟,东至西郭湫,北起西牛,南至大方山。主峰海拔1335米。山顶多石,山上长有灌木。因盛产青石故名。

卧虎山,位于高村乡境内。东到大盂镇南高庄,西连凤凰山,南临辛庄村,北望官帽垴。该山属土石荒山,藏有石灰石。主峰海拔1194米。古名蕊罗山,古《阳曲县志》载,在县北九十里太平乡之辛庄。山势云叶杈丫如蘂,始芳鳞鳞鬛鬛,如罗纹叠,所谓蘂罗春色也。

柏子山,位于高村乡与忻州市接壤处,东接官帽垴,西、北两侧入忻州市,南连凤凰山,原名白子山。后以山上柏树茂盛,又因当地“柏”与“白”读音相同故演变为柏子山。该山阳面为土石荒山,阴面有成片松林柏树。山上建有白龙庙。主峰海拔1414米。

阳曲官帽垴,也称官帽山或虎头山,位于高村乡与忻州市交界处赤塘关、石岭关之间。东望石岭关,西接柏子山,南临玉泉庄,北接忻州市南山上。山顶圆秃,属土石荒山,主峰海拔1450米。

读书山,在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西张乡境内鸦儿坑村东南,山腰福田寺的月夜奇景,称“”为忻州古景之一。据旧志称:此山亦为系舟山余支,因金代元好问父德明隐读山中东岩,赵秉文(金朝人)改为读书山。山势矗然挺拔,峻峭雄伟,由东北伸向西南,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1559米。山腰福田寺的月夜奇景,称“”为忻州古景之一。乾隆十二年《忻州志》载有一首古人咏“东岩夜月”的诗,诗曰:冰轮辗碧夜光寒最爱东岩寺里看。辉映楼台金界净影澄林壑玉壶宽。松楸香似飘丹桂泉石声疑咽素鸾。忆昔读书人不见月明还照系舟山。

小五台,是著名的佛教活动场所和文殊菩萨道场,也是大禹治水系舟的“系舟信雨”地。位于阳曲县大盂镇东北,距太原市区38公里。最高海拔1914米,以东、西、南、北、中五座而环绕立的台顶而得名,其五座台顶犹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而起,巍然而立,上顶苍穹。山顶有座文殊寺,供奉着同五台山一样的文殊菩萨。文殊寺上有一座白云洞,如洞中出云预示就要下雨,民间气象谚语也称“小五台戴帽,长工睡觉”。洞中有一石佛,四壁刻有历代官员来此求雨的情景。据传说,太原别称“龙城”,龙角就在小五台山,金代大诗人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中就有“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之句。

居士山,位于定襄南王乡窑头村西约一公里处,山峰特立,怪石嶙峋。居士山亦名老松台,据传过去峰顶有老松,已不存,峰顶平坦如台,故称台不称峰。老松台上现有四处古建遗存,分别为魁星阁、王维兄弟读书处、北堡和南堡。

七岩山,在山西定襄城东南十五里,自古为忻、定名胜。岩山腹地有七岩洞,洞内高大宽阔,可容百人。洞顶滴水如珠,长年不绝。洞内有七宝池,故在宋代以前七岩山有七宝山之称。

雷轰尖山,位于继成(南涧)村五仙山峰巅。站在峰巅,望上面青天白日,看下面雷鸣电闪,别有奇趣。另半山有古井,水盈五六尺,清澈见底,取之不竭。白佛堂坐落于雷轰尖峰南。

东峪山,地处定襄县河边镇境内,这里有河边镇下属的8个村庄。东峪山系由日月峰、大禹山、将军岭、七节寨、八节寨、一线天、金鸡岭、乌龟峰等山峰组成。山间滹沱河、白玉沟、水头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是晋北地区独有的旅游、度假、休闲、采摘的好去处。

坪塔梁,是盂县大梁山的最高峰,海拔1803.6米,坐落在苌池镇水岭上村南约3公里处。有山崖名程子岩,存东魏造像碑,其他石碑10尊。石岩下建庙院一座,学堂一座,住宅一座,庙院名“丰乐寺”。为东魏时所建。传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曾讲学于此,因而易名“程岩”。岩洞正中立有“宋大儒程夫子讲道处”碑。

寺佛山:位于阳曲县凌井店乡东郭湫村南4公里与寿阳县交界处。东起寿阳县黄岭村,西至大方山,南达小坪,北抵寺南村。山顶岩石裸露,山腰灌木遍布,山北有简易公路通过,据传因山顶部立寺建庙,内有石刻佛像而得名。主峰海拔1546.4米。

大威垴,位于阳曲县凌井店乡东南4.5公里与寿阳县交界处。东起小坪,西至吴家坡,南达寿阳县常家泉,北抵凌井店。山上沙土覆盖,灌木丛生,山势高峻,顶部平秃而得名。主峰海拔1716米。

两岭山,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与凌井店乡交界处。东到窑沟村,西抵道巴咀,南连台子梁,北接红峗山。以沟为界,南北两岭相对。属土石荒山。主峰海拔1270米。1969年前是阳曲县通往盂县的古代要道,后改道范庄、峪儿沟。因两山南北并列,中间隔沟故名。

棋子山,是系舟山与云中山的交界山,位于阳曲县黄寨镇、泥屯镇交界处。南至尖草坪区北山头村,北接五里沟,东抵北留村,西到泥屯河。呈南北走向。为土石荒山,土层较薄。近年已封山育林。海拔1417(1036)米,面积约10平方公里。山突起于黄土丘陵之中,向南逐渐延伸至太原盆地。

南延山峰

系舟山南延至太原市东部,为太原东山。为太原市与晋中市的交界山。主要山峰有:

罕山,又名看山。位于太原市南郊区东部边缘,为太原东部山之主峰,海拔1591米。呈南北走向。系南郊区与寿阳县、偷次区之界山。光绪《山西通志》:“在[太原]县东北五十里,榆次县北界。其山自太行连络而下,层峦起伏,视诸山独为壮丽,故名。《图经》谓之看山。”

牛驼寨,位于太原市区东部、北郊区中涧河乡东境。主峰牛驼岭海拔1258米。周围分布有10个山头,以深沟相隔。地势险要,为太原市区东部制高点。1949年太原解放时,曾在此发生激战,现建有烈士陵园。

台骀山,是太原始祖、治汾先祖、张氏世祖——台骀的出生化身地,位于太原东山小山沟村。台骀是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人物,黄帝的五世孙、少昊的玄孙,为帝喾的治水官。他所属部族是最早的一批晋人,事迹散见于《左传》《山海经》《史记》《水经注》等古典籍。传说台骀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大师,是中国历史上成功治理江河的创始人。金代有《台骀祠》诗详细记载了台骀治水的全过程,说他“分野扪参次、山川奠禹先。”诗中赞扬台骀治水时摸着天上的星辰来划分地上的水路与疆域,早在大禹治水前已奠定了山川。台骀疏导汾水、洮水,阻塞了沼泽,于是有了如今肥沃的太原盆地。因成功治理汾河水患,台骀被尊为汾河之神,也正是因为他造就了太原盆地,是名副其实的龙城之祖。千百年来受汾河两岸百姓供奉。在台骀出生化身之地——太原台骀山,人们每年正月都在奉神台举办祭祀台骀的活动。

乌金山,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境内。海拔1200-1489米,有天然森林三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境内有佛教建筑水晶院、正寿寺、华严寺、和合寺、大佛台、西晋王庙遗址,又有道教建筑太清宫、吕洞宾词碑、玉皇阁、龙王庙、五爷庙、九峰塔以及孔祥熙避暑别墅等景点,自古就是避暑胜地。

风格梁,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阳曲镇东,北与阳曲县交界风格梁村;为南北走向黄土梁。海拔1014米。可控制南北铁路、公路交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阎锡山固守太原时的重要防御阵地之一。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曾发生风格梁战斗,有遗址。

关隘垭口

系舟山为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之间的天然障碍。但在系舟山与吕梁山脉之太原西山的接合处,形成一些联隘口,成为忻定盆地通往太原盆地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建有石岭关、赤塘关等关口。

石岭关,在阳曲县大盂镇石岭村北口。古称白皮关、石岭镇。为太原北三关之一。《元和郡县志》:“石岭镇在(阳曲)县东北七十里”,为并、代、云、朔之要冲,兵家据险之地。宋开宝二年(969)太祖征晋阳,辽师来援北汉,太祖命何继筠将兵赴石岭关拒却之。太平兴国四年(979)以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断燕蓟援师。明初筑土城戍守,万历年间改为石筑,明、清设有巡司。国道108、208线、G55二广高速公路从此经过。

天门关,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关口村。因山势峻险,阴森狭窄,曾经扼太原通往静乐、宁武等晋西北各县古道之咽喉,历为兵家设防和夺据之地。《阳曲县志》记载:“二山廻合如门,在县之乾方故曰天门。”此关始建年代未确。明末巡抚陈纯德曾建的“全民堡”。相传杨六郎曾驻军于此,附近有习武教场、杨家井等传说。古戏《四郎探母》的故事发生于此。天门关北去15公里是阳曲县西凌井,史称凌井驿,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阳曲县志》载:“阳曲旧设三驿,城晋、凌井直通石岭、天门咽喉之路。”从天门至凌井驿只有一道相连,两边山势嵯岈,沟谷切深,史称“乾烛谷”。谷之东侧崖壁,旧有栈道,昔称“羊肠坂”,又名“杨广道”,乃杨广为晋王时所开。唐李克用、宋折可求、明申维岳、田世威都曾在此关争战。2004年国家修筑康西公路,峡谷变为坦途。

赤塘关,又称河庄关,位于阳曲县高村乡的河庄村。东16公里为石岭关,与石岭关一山两担,呈“犄角”之势。此两关军事地位相当重要,无论南攻北、北攻南,胜可并进,败可互应。宋太祖赵匡胤经此关攻晋阳。抗日战争八路军120师进击赤塘关,切断关内处20余公里的北同蒲铁路线,然后连克豆罗、石岭关等处的日军据点,还炸毁日军军车多列。赤塘关始建年代不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唐宋时期,官方曾在此设防驻守,直接管理赤塘、石岭关的军事防务。明洪武年间的《太原志》载:“赤塘关,在县北九十里,忻州西道也。宋之旧关,金置酒官。旧经云,昔有田父刘赤塘,曾隐居于此,故名之。”故址、残垣、破堡,清代尚存,民国21年(1932)阎锡山修同蒲路将古关残迹掘平,北同蒲铁路由此通过。

贾庄隘,位于阳曲县杨兴乡与盂县交界处的贾庄村,隘宽150米,长1500米,两侧为高山,温川河流经其间,阳曲县通往五台、河北省之道路从中经过。

两岭山,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与凌井店乡交界处,是阳曲县-寿阳县通道,古代,自太原城东北行,经青蒿嘴(今青龙镇)、东黄鼠(今东黄水)、两岭山、凌井店至盂县。该路系春秋时期晋与仇犹国分段开拓,可通木轮大车。1955年修成简易公路,称黄(寨)盂(县)线(山西省省道314线),1979年改称阳东线(阳曲一东会里)。1994年拓宽为三级公路井铺筑沥青路面。该线起点阳曲县城黄寨。终点盂县东会里,全长94公里。阳曲县境内37公里,途经大屯庄、故县、范庄、上窑、河村、凌井店、大方山、寺南等村庄。在凌井店乡大方山,道路向东南分支,为索大线(索马-大方山线),起点寿阳县索马村,终点阳曲县大方山村。全长21.7公里,原为寿阳县通往盂县方山的古道,民国29年(1940年)日本侵略军强征民役,将古道拓宽,作为军用机动车道。后因失养而断毁。1980年代初寿阳县将路打通至其边界,1983年太原市交通运输管理局投资将阳曲县界内段黄岭壑-大方山4.1公里断头大路打通。G5京昆高速公路经此。

地理环境

地形

东部山地包括系舟山及其向西南延伸的余脉太原东山。系舟山是由寒武、奥陶系灰岩组成的向斜构造,西北侧山势陡峻,沟谷深切,以断层崖与忻州盆地相接;东南侧山势稍缓。山体走向北东一南西,海拔高度1800米-2000米,相对高差1000米左右,主峰柳林尖山2101米,为东部山地的最高峰。

系舟山为太行山余脉,主脉属溶蚀侵蚀中山。山势呈北东向展布,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新生代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系舟山断裂,使西北下陷为忻州盆地,东南上升为数个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峰,呈串珠状分布,与忻州盆地地势形成强烈对照,高差达1100米。主要山峰有驴蹄恼(2039米)、柳林尖(2101米)、山神爷尖(1898米)、小五台山(1986米)等。该区石灰岩裸露,溶蚀侵蚀强烈,山势险峻。尤其是系舟山西北坡,岩石陡峭直立,山脊呈锯齿状,沟谷深切,多为“V”字型。东南部山地高1500米-1700米,低于北部,其间分布杨兴河谷地,为山间低洼地带。谷地是在向斜构造的基础上,经历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以后,堆积第三系红土和更新统黄土而成。地壳上升,黄土遭受强烈切割,形成黄土筛梁状地貌。河谷南北两侧冲沟发育,延伸几公里,地形支离破碎。沟谷已切入基岩,谷坡石灰岩裸露,溶隙、溶沟发育,降水多渗漏地下,缺水严重,呈现北方岩溶千谷的地貌景观。

系舟山南端,属溶蚀侵蚀低中山,分布在阳曲县泥屯河以东地区,如棋子山、凤凰山等地。海拔高度1300米-1400米,由石灰岩组成。一般山顶平缓,山坡凸起,似馒头状。凤凰山呈东西条带分布,是太原盆地与忻州盆地的界山,东侧石岭关(海拔约900米),原是汾河河底,由于新构造运动抬升而形成。棋子山兀立于阳曲县西北,呈南北向展布,长14公里,宽4公里,海拔高度1417米。该地貌形态是由于东西两侧断裂隆起而成山,并分隔出泥屯和黄寨两个盆地地形。

太原东山主要由含煤的砂页岩构成,海拔高度1000米-1500米,相对高差500米-800米,为剥蚀、侵蚀中山,主峰罕山海拔1591米。东部山地以低中山和黄土丘陵相接,其间分布有构造形成的间山盆地。

水文

系舟山为滹沱河与汾河的分水岭,三关以北为滹沱河水系,以南与汾河水系。

杨兴河,发源于阳曲县东北部温川乡山中,西南流经杨兴、大盂、黄寨、侯村等乡镇及太原市北郊区阳曲、新城、向阳等乡镇,注人汾河。长80多公里,河床宽50米一100米流域面积718平方公里,平时水量0.1立方米/秒。属常流河。旧志作阳兴河。道光《阳曲县志》:“阳兴河,在县东北百二十里,由分水岭而下,西经柏井、黄土寨,与真谷、洛阴、石桥水合归龙门汇人于汾。”

凌井河,发源于阳曲县北小店乡西部山地,东南流经北小店、西凌井、伙路坪乡,于向阳店附近注人泥屯河。长约60公里,河床平均宽约50米、属季节性河流。

寨南河,发源于发源于阳曲县东黄水镇东南部,西北流经东黄水镇,折向西南于黄寨镇入中社河。全长15公里,平均河床宽度50米。属季节性河流。

中社河,发源于阳曲县东凌井乡南部山地,流经东黄水镇,至黄寨镇与杨兴河汇合,全长28公里,平均河床宽15米,属季节性河流。

白马河,古称寿水,为寿阳母亲河。发源于山西系舟山东寿阳县西部要罗山麓的颉家河村。河经太安驿与黑水(人字河)相汇,再东南与源于方山的权村河相汇流经寿阳县城南,后注入潇河(起源昔阳途径寿阳榆次清徐注入汾河),全长86公里。

温川河,发源于阳曲县杨兴乡水头村分水岭,西北流经杨兴,横贯温川乡出境入盂县界,与乌河相汇,注人滹沱河,境内长30公里,河床均宽约一百米,流域面积311.5平方公里,沿途有13条5公里以上支流和26条不足5公里的支流汇入。为季节性河流。

乌河,发源于阳曲县凌井店乡黄龙头、八眼井、里虎山,东北流经凌井店、大方山,于东郭湫出境入盂县界,流经盂县东梁乡、西烟镇及西潘乡,旋向北流与乌河相汇注入滹沱河。全长76公里,境内长23.6公里,河床系砂石底质,河床宽度原为70米-100米,经八十年代治理后,河床变窄。流域面积1170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64.7平方公里。年清水流量为0.4立方米/秒。上游属季节性河流,下游属常流河。因水色呈青黑,故名。人们习惯将乌河流域称之为乌河川。

植被

系舟山区植被大体以灌丛为主,森林植被较少。

落叶阔叶林,大多呈片状或块状分布,全部为次生林,是系舟山区典型的植物群落。在自然条件下,分布在低中山和丘陵上。优势乔木层片的树种全部为冬季落叶的温性和暖温性树一种。杨属和桦属组成的群落,分布面积最广。分布于山坡者为山杨,多是栋林和针叶林破坏后的次生林仁桦木林分布在海拔2400米山顶的上部林线附近,或为其它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或其自身植被遭受破坏后的再生、次生林。主要分布有:辽东栎群系、山杨群系、白桦群系、山杨+白桦群系等。

针叶阔叶混交林,系舟山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山地垂直林带中,由阔叶林向针叶林过渡的类型。此种类型适应一定环境条件,为比较稳定的群落;一是山地针叶林遭受一定程度破坏后,落叶阔叶树侵人形成的植被类型,或为森林植被演替过程的一个阶段。主要分布有:油松+山杨+白桦群系、油松十辽东栎群系。

灌丛植被,分布广泛。垂直分布幅度也很宽,从海拔800米左右一直分布到海拔2600米,在森林带之北形成一个高中山灌丛草甸带。灌丛的建群植物生活型有落叶阔叶灌木、小灌木、小半灌木等,生态型有适温暖半湿润的,也有耐寒抗旱的等。

灌草丛,广泛分布于低中山、丘陵。以其形成原因,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森林、灌丛多次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瘩干旱、生态环境恶化而形成的次生类型;一是草丛向灌丛演替过程中的过渡类型。荆条+白羊草群系分布广泛,面积较大。海拔900米-1300米的丘陵阳坡、半阳坡为主要分布区。群落外貌不整齐,覆盖度50%-80%。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系舟山矿产资源蕴藏情况品种不多、储量不多,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及南部两端。主要有:

史家岗铁矿,位于定襄县史家岗东南3公里处,有公路相通。铁矿产于上太古界五台系台怀亚群柏枝岩组绢云石英片岩中,地层产状倾向北北西,倾角59-65度。矿层分上、中、下三个矿带,其中以中矿带为主,长约1300米,延深500米,厚0.67-24.7米。矿体呈层状,长100米,延深500米,最厚7.91米,一般厚4米。其矿物成分以镜铁矿为主,赤铁矿次之。矿石品位富矿TFe平均含量为53.1%、为SiO2为16.5%、S为0.007-0.028%、P为0.01-0.021%;贫矿TFe平均含量33.4%,SiO2为31.3%、S和P含量同富矿。该矿床属沉积变质铁矿,探明D级储量160万吨,其中富矿71万吨,其地表矿已采空,采出矿石约8万吨。

铜矿,定襄县县内只有藏孤台一处矿点,位于县城东南,南王乡东北约4公里处,有公路相通。形成在台怀亚群柏枝岩组片岩、片麻岩中硅化较强烈的地区,属含铜石英脉型铜矿,共见有4个矿体,其中3号和4号为主体。3号矿体长258米,厚5.15米;4号矿体长268米,厚5.17米。矿体呈不规则脉状、透镜状。矿物成分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和少量斑铜矿。矿石品位,3号矿体上部为0.318%,深部变富达0.62%;4号矿体最高平均达2.33%。

高崖底白云岩矿,位于定襄县县城东北20公里处,距河边火车站仅2公里,交通方便。矿石赋存在元古界滹沱群东治亚群瑶池组地层中。该组地层主要由白云岩和千枚岩组成,其中白云岩自下而上分5层。矿体呈层状,倾角15-30度,长700米,宽600米,厚10-160米。探明储量2255.9万吨,适宜露天开采。该区白云岩,是冶金用白云岩生产的很好原料。

纹山砚石,位于定襄县县城东北20公里处,在河边镇东2公里,有公路相通。现石赋存在滹沱群东冶亚群纹山组地层的中部,为紫色灰色千枚状板岩。地层产状倾向北西,倾角40-50度,层厚53米,长700-1000米。板岩质细,含砂少,劈理发育,有红、黑、绿、紫等色,尤以绿石为佳。该石除做观台外,还可做石板和工业耐酸板。

三陶瓷粘土,位于定襄县县城东南7.5公里茶房口村,有公路相通。粘土矿由4个矿段组成。由西而东数第二矿段规模最大,包括2个矿体,其中1号矿体面积4741平方米,平均厚4.4米,矿土呈白色、紫色、灰色、土黄色等,泥质结构,块状构造,储量7.7万吨。该矿床规模较小,变化大,地质工作程度不高。

太原东山矿区位于沁水煤田西北边缘东山背斜的两翼,境内表现为地层走向北北西的单斜构造,倾角6度一12度,倾向西南。区内次级构造以断裂为主,多为近东西走向的正断层,陷落柱较发育。乌金山、罕山山区都有悠久的煤炭开采史。是晋中地区的煤产地。

系舟山南部阳曲古城、东黄水一带,至太原东山石灰岩、粘土矿产比较丰富。

花岗岩(辉长岩)矿元古代辉长岩,主要分布在阳曲县温川乡贾庄村,延伸至盂县西潘乡。岩体主要为辉长岩、辉长苏长岩组成,出露长5公里,宽1.4公里。岩体岩性为灰绿色、深灰色块状,中细粒一半自形石粒状结构,辉绿结构具有向辉绿岩过渡之特征。初估储量为1.5亿立方米。可用作建筑板材。

草场资源

系舟山地中,有较大利用价值的草场,位于北部忻州、定襄海拔1600米至1700米山中坡地,属喜暖灌木草丛类草地。其特点是,在群落中分散地分布着种类稀疏的中湿性落叶灌木,自羊草或黄背茅等疏从型禾草与l荆条等灌木广泛发育,一般草高30厘米左右,覆盖度在60%以上。

森林资源

系舟山区森林覆盖率不高,建国后,在系舟山所在地区分别成立了寿阳罕山国营林场,榆次乌金山国营林场,定襄县国营林场,阳曲县东山国营林场,进行林木抚育和保护工作,形成了一定的次生林,乌金山林木蓄积量增长较快,并建成了森林公园。其中,禹王洞森林公园属阳曲东山林场,面积为7333公顷,乌金山森林公园属乌金山林场,总面积5.5万亩。

文物胜迹

系舟山地区,东北部与五台山佛教名胜区接壤,中部为忻定盆地,南部为太原盆地北端,虽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内地中央政权交汇地,战争频繁,但战国时期的赵国、北魏、金、明、清几代在这里有长时间的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社会更为稳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留下了许多宗教遗迹及名胜。

青龙古镇,原名菁蒿嘴。位于太原市北面约20公里处阳曲县的阳曲镇,是集军事、古建、园林、庙宇、古道、地道、祠堂于一体的古建筑群,也是明清时期晋商出入晋阳城必经之路中的第一个重要集镇。清嘉庆年间,由村中王氏族人修建,有文昌祠、龙王庙,凤头寨等建筑构成。

元好问墓,位于忻府区西张乡韩岩村西北500米。墓地东西184米,南北180米,分布面积约32300平方米。现存野史亭和墓区两大部分。野史亭内正房十一间,南房连门筒九间,院中六角亭一座,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旧址重建。墓区建拱形二门1座,享堂三间,封土堆7座,为元好问本人及曾祖父、祖父、父亲、叔父、儿子、孙子。地表存石羊、石虎、石翁仲各1对,元、明、清、民国,碑碣25通。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洞,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城东南15公里的系舟山腰,集惊、险、奇美于一体。于1992年11月经国家林业批准建立了禹王洞国家森林公园,2016年12月经山西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委员会评定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遗山书院中古韵声声,是一个集登山探险、避暑观光、旅游度假、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大王庙,又称“无梁殿”,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范庄村,它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为盂县藏山神赵武之行宫。2013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王庙的文物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无梁建筑结构和造型,它用72根立柱为基础,上加额枋而成杠架,四周用斗拱后尾层层叠起支撑下全檩,形成井架结构来承载殿顶。殿内无柱,亦无间缝梁架。四角又加抹角梁加固,下置垂莲柱,既打破了直角的传统结构,又增加了殿内的景观。有人称它为“悬梁朵柱法”,乡民又叫它是“转角殿”。构筑之妙,确为国内罕见。殿内塑像无存,三面墙上有壁画,共计88平方米,另存有明成化八年(1472)、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石碑各一通和明成化十年(1474)石卓一通。

黄花洞佛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东黄水村东北约8公里红峗山山腰处。始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载明嘉靖、万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均有修葺。

玉皇庙,位于阳曲县杨兴乡贾庄村西北隅。创建年代不详,明、清均有重修,现存正殿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东西24.63米,南北31.9米,占地面积153平方米。除正殿外,庙内其他建筑均为2001-2005年新建。正殿砖砌台基,宽12.03米,深9.48米,高0.54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柱头科五踩双昂,平身科每间二攒,明间开六抹格扇门,两次间置格扇窗。殿前廊下立有青石碑2通,为清雍正十三年(1735)记事碑及佚名功德碑。新建鼓楼西侧立有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玉皇诸神庙碑1通。2003年4月16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阎锡山故居,位于河边镇河边一村。旧居始建于清末,历年均有增修,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现有大小院落27处,房屋700余间,主要院落有上将军府、都督府、二老太爷府和东西花园,全部为砖木结构建筑。其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其中尤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木雕、砖雕而使中外游人留连忘返。1988年对外开放,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

七岩山景区,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南9公里处。这里层峦迭嶂,苍秀涵幽,石洞天启,迥若巨庐,两壁兀立,一水中流。山间石壁上至今保存有北魏至隋唐时期的12处摩崖佛教造像,山腰建有惠应圣母祠(春秋末代王夫人、晋卿赵襄子姐磨笄夫人的祠庙)、千佛殿、睡佛殿、文殊(佛腿)洞、眼光楼、景贤阁、回光窟、代王祠、饰衣楼、玉花楼、关帝庙、钟鼓楼、头牌楼等。七岩山势奇特,洞清幽,人杰地灵,香火旺盛,为历代游僧、香客、文人、义士所向往。北魏枭雄尔朱荣、日本遣唐高僧元仁、金代诗人元好问、明代晋庄王朱钟铉、清代蒙古亲王秀什图、民国山西都督阎锡山等大批古今中外名人以及数的善男信女皆来此朝拜观光。从2004年起,定襄县先后按原样修复了千佛殿、丈八墙、圣母祠、惠应庙、关帝庙等古迹。

居士山,又名老松台,是七岩山景区的重要游览点之一。主峰海拔1620米。始建于此魏正光五年(524年)。主要有磨崖石刻尔朱荣登高碑(后经证实为西晋胡奋纪功碑)、王维读书院、魁星阁、北堡、南堡等。

夏家寨,位于居士山底的明月沟内,四壁陡峭,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从沟底攀登而上,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有极高的探险猎奇的旅游开发价值。

薄一波同志故居,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燕北9公里处的蒋村。是薄一波同志的出生地,也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有房屋16间,大约始建于清朝咸同年间,是一座典型的晋北农村四合头小院。上世纪50年代部分房屋倒塌,村中按原样进行了翻修。1996年薄一波同志将此院捐献约国家,由定襄县文物管理所管理,1997年对部分建筑进行了复原性维修,并派专人看护。是忻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年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余万人(次)。

白佛堂,位于定襄县河边镇继成村五仙山巅。坐北先南,寺庙占地面积约1217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仅存正殿,殿内东西长9.5米,南北宽4.5米。殿中设佛堂,上雕释迦牟尼佛像1尊,殿周壁面雕石佛像百余尊。又称百佛堂。创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清代多次修葺,是当地保存较好的佛教石窟寺,也是研究佛像石窟的珍贵资料。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

东峪峡谷景区,距定襄县东北部东峪,因其地处县境东部的崇山峡谷而得名。境内耸立着七节寨、八节寨等山峰。滹沱河蜿蜒曲折于深山峡谷中贯穿南北,水头沟、地公沟、白玉沟三沟泉水四季不涸。峡底分布着阎家庄、戎家庄、赵家庄、南庄等村庄。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保留着窑洞、卵石街、娶亲用银元等许多独特的古风遗俗,是自然美景与古老民风相互交融的景区。

圣母堂,在阪泉山北海拔1515米处,名曰“天神之后圣母博俊古辣殿”。也叫“圣母堂”。始建于1895—1898年,是艾士杰任教时,著名建筑师李有刚督建,后楼乃希贤任主教于1910年加修的。“南有上海佘山,北有阳曲阪泉山”,阪泉山圣母堂驰名中外,天主教徒朝拜圣地,赴圣母堂朝圣者络绎不绝。

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冈上。因有双塔而名。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塔寺始创于明万历年(1599年),初名永明寺,万历六年(1608年),五台山高僧妙峰和尚奉敕续建,易名永炸寺,清初续建了山门等,形成一座小规模的寺院。建国后多次维修。有永祚禅林、双塔等景观。

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于1993年由原林业部在乌金山国营林场基础上批准建立,总面积5.5万亩。山上有龙王庙和水晶院,始建于隋唐,素有“五台山下院”之称。属森林生态与宗教旅游结合的综合性城郊森林公园。

禹王洞国家森林公园。于1992年经林业部林造批字(1992)200文件批准建立,面积为7333公顷,是一处以系舟山、禹王洞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经过多年的科学规划、保护、开发和建设,已经成为三晋大地一处新型的旅游胜地。

社会经济

系舟山所在地区,古冀州地,春秋属晋,南部设有盂邑、狼孟县,系周山东麓有白狄建立的分狄国。战国时,晋灭仇狄,赵灭晋,属赵。秦统一六国后,地属太原郡,有狼孟县、盂县(治在阳曲大盂镇)。西汉时,北置阳曲县,南置狼孟县、盂县、汾阳县,仍属太原郡。东汉废汾阳县,阳曲移治太原界,在阳曲故城置定襄县。中部忻府区境,东汉置九原县北魏置秀容县,隋改称忻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州为县称忻县。1983年改为省辖县级忻州市,2001年撤销县级忻州市,改设忻府区。隋唐时,政区名称屡有变更,但大致北部属楼烦郡、忻州,南部属太原郡、太原府。五代时末,北周(赵)与北汉在系舟山南发生过激烈战争。宋代,为南北政权争战前沿,传说中的杨家军在系舟山下驻守多年。境内先属北宋,后属金、元,至清北部属忻州,南部曾属并州,后属太原府(郡)。系舟山南部,明末起为山西省(前为太原府)治所在地阳曲县(太原城地属阳曲县)。直到1947年,析出阳曲县城区,单独设置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省会。

锻造业是定襄县主导产业,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法兰盘出口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全国首家省级出口法兰锻件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定襄甜瓜品质优良,成为代表定襄优质农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定襄县名人辈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诗界泰斗牛汉、经济学家马洪、爱国将领续范亭、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杜导正、民国风云人物阎锡山都是定襄这块土地上的代表人物。有洪福寺、关王庙、西河头地道战遗址、阎锡山故居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白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白佛堂、洪福寺等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阎锡山故居、凤凰山生态植物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境内汤头温泉水质优良,富含大量微量元素,隋炀帝曾御笔亲封“神汤都”。忻府区是忻州市委和市政府所在地,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金融中心;在城镇区位上,忻府区是太原经济圈忻定原城镇组群的首位城市,是太原北辐射晋中北首位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物流、商贸、旅游中心。2018年,忻府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6.9亿元,财政总收入15.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8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3元。定襄县地区生产总值51.7亿元,财政总收入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8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90元。

阳曲县,郭子仪、狄仁杰、傅山、以及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的书写者马文蔚等英才辈出,华国锋曾出任阳曲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境内1处国家级、88处省市县级文物,见证了阳曲作为全国传统文化旅游大县的昔日辉煌。铝镁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681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942元,2009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197元,比上年增长9.6%。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17元,比上年增长12.9%。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76元,比上年增长12%。

系舟山南延支脉的太原东山地区,是晋中地区的主要煤产地及林区。罕山、乌金山等林地蓄积量高、森林覆盖好。东山煤业、乌金山煤矿是境内主要的经济发展支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