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途径

更新时间:2023-11-24 00:16

目前临床上给药途径多样。 其中常见的给药途径有皮下注射、 静脉注射、 口服、 涂抹等。从本质上来说,药物的给药的途径,同临床各类病症的治疗效果,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同一种药物,若给药途径不同,其药效有时有着极为巨大的差别。随着科学技术发展, 药物剂型给使用带来更多方便, 医生需根据药物性质及治疗目的,合理选择用药方式。

一、临床常见的给药途径

(1)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给予方式之一,其具有起效快的特点但是也存在着长时间的输液造成的静脉炎、肺动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还有可能导致体内的菌群失调。

(2)注射用药

注射用药也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给药方式。因其具有剂量准确、药效迅速的特点。

(3)口服给药

一般口服给药的产品性状较为稳定且方便。但缺点是起效慢,部分药物会受到胃酸等作用破坏药效。

(4)舌下给药

舌下给药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如米索前列醇在产妇中的应用。其可在产妇娩出胎儿后通过舌下含服药片的形式达到防治产后出血的目的。

二、不同给药方式的比较

(1)口服药

方便,起效慢。

优点:产品的性状稳定,剂量准确;

缺点:部分药物会受食物或胃酸作用而影响吸收,有些药效会被破坏一大半以上。

(2)舌下给药

舌下含服的滴丸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

(3)直肠滴入给药

肛周的直肠黏膜能吸收多种药物 , 不但具有吸收与发挥药效快的优点,还可避免药物被胃肠道破坏或经肝脏解毒。

(4)肌肉注射

吸收好,但有副反应。

优点: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可以产生局部及定向作用;

缺点:臀部肌肉结块,肌挛缩,出现“青蛙腿”;臀部肌肉萎缩;神经损伤。

(5)静脉输液

优点:起效最快,但应在病情较重时才用;

缺点:长期输液有可能造成静脉炎、肺动脉炎、肉芽肿、栓塞、体内菌群失调等。

(6)穴位注射

发挥药物特有的疗效。

缺点:注射时疼痛,给药不方便。

三、给药途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1)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选择

为适应繁多的疾病种类,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患者的年龄和疾病状态,明确在医院用还是家庭用,用于何种经济状况的人群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给药途径和相应的剂型。诸如:硝酸甘油剂型常见的有片剂、药膜、注射剂3种,在选择上要按病情来选择,药膜在体内起效时间比片剂快3倍;有一些药物肌内注射后吸收缓慢而不完全,如:西地泮、苯妥英钠、地高辛、奎尼丁等药物肌内注射的吸收并不比口服好。患严重心、肺疾病和肾功能不良者,不宜静滴,以免加重心肺的负担。非用不可时应使药液呈小滴,滴速要慢,同时密切观察心、肺、肾功能。又如婴幼儿期肌内注射可因局部血液循环不足而影响药物吸收,故常用静脉滴注。用于老人、婴儿、抢救危重、急症、昏迷患者时,为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加速或延缓药物的作用,增加药物对某些系统的靶向性、靶组织的滞留性、组织细胞的渗透性等,可选用适宜的赋形剂和新技术制备成新剂型。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浓度大多高于血药浓度,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时,较好的选择是气雾吸入,此用法必须严格按照给药说明中所述气雾发生器和给药方法进行。

(2)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点选择

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药物在剂型的制备中药用辅料的应用配伍提供依据。药用辅料可溶解、混悬、增稠、稀释、乳化、稳定、保护、着色、矫味或改观药物使之形成有效而适宜的药物制剂。生物药剂学认为药物的分布与疗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亦与药物在组织内的蓄积及不良反应有关。如生物黏附给药系统(BDDS)是现代给药剂型中的一个新分支,按制剂作用于人体组织部位不同可分为口腔黏附制剂、鼻腔黏附制剂、胃肠道口服黏附制剂、眼部黏附制剂、子宫及阴道黏附制剂、直肠黏附制剂等多种剂型。不同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量和速度,吸收速度快慢比较如下:静脉注射>吸入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黏膜>口服>皮肤。

(3)根据临床用药的安全性选择

口服是较安全、方便和经济的用药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但遇到以下情形时不宜采用:

①患者昏迷不醒或不能吞咽;②因胃肠有病,不能吸收;③由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不易在胃肠道吸收或能被胃肠的酸碱性、酶所破坏(如胰岛素、青霉素等);④口服不能达到药物的特定作用(如口服硫酸镁只能起泻下作用,如需发挥镇静作用必须注射)。

在上述情况下都必须采用其他给药方法。婴幼儿期口服时以糖浆剂为宜;周岁以上儿童以咀嚼片为宜,咀嚼片剂量准确、有利于吸收;儿童还可选择冲剂、滴剂、散剂、胶囊剂、混悬剂。

(4)根据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选择

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生开具的药物应用的服从程度,也是药物发挥疗效的重要保证,不好的依从性会导致疾病的急剧恶化甚至死亡,也增加了医疗临护的费用。据报道每日用药一次,依从性达75%、每日用药2、3和4次,依从性分别为70%,52%,42%。从疗程上,3d为一疗程,依从性为51%,6d、7d为一疗程,依从性分别为30%和20%。药物的口味、复杂的治疗方案和使用方法、用药种类多和频率高以及药物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等也影响治疗依从性。而长效缓释剂型、泡腾片、分散片、口腔崩解片等便于老人、儿童服用,可提高顺应性。透皮吸收给药制剂(TDDS)局部用药全身起效作用,临床顺应性较好。非注射途径的给药系统有益于增加患者的顺应性,其给药方式包括鼻腔、口服、直肠、口腔、透皮和肺部给药,然而口服给药还是最受欢迎的给药途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