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

更新时间:2024-09-12 15:53

芦花,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Trin.[P.australis (Cav.) Trin.])的花。秋后采收,晒干。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味甘,性寒,具有止泻、止血、解毒的功效,常用于吐泻、衄血、血崩、外伤出血、鱼蟹中毒、干霍乱、心腹胀痛。

入药部位

花。

性味

味甘,性寒。

功效

止泻,止血,解毒。

主治

吐泻,衄血,血崩,外伤出血,鱼蟹中毒,干霍乱,心腹胀痛。

相关配伍

1、治卒得霍乱、气息危急、食鱼蟹中毒:芦蓬蕽一大把,煮令味浓,顿服二升。(《小品方》)

2、治诸般血病:水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水二钟,煎一钟服。(《积善堂经验方》)

3、治刀伤出血:芦花适量敷伤口。(江西《草药手册》)

4、治干霍乱病心腹胀痛:芦蓬茸一把,水煮浓汁,顿服一升。(《小品方》)

5、治鼻衄:芦花煅存性研末吹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烧存性研末吹鼻。

采集加工

秋后采收,晒干。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原植物为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节上有芽。茎直立,中空。叶2列,互生;叶鞘圆筒状,叶舌有毛;叶片扁平,长15~45cm,宽1~3.5cm,边缘粗糙。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长10~16cm;第1花通常为雄花,颖片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或更短;外稃长于内稃,光滑开展;两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至长圆形,与内稃分离。花、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

药材性状

完整者为穗状花序组成的圆锥花序,长20~30cm。下部梗腋间具白柔毛,灰棕色至紫色。小穗长15~20mm,有小花4~7朵,第1花通常为雄花,其他为两性花;颖片线形,展平后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或更短;外稃具白色柔毛。质轻。气微,味淡。

相关论述

1.《唐本草》:水煮浓汁服,主霍乱。

2.《本草图经》:煮浓汁服,主鱼蟹中毒。

3.《本草纲目》:烧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