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更新时间:2024-07-01 16:38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52年。

内容简介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于和1951年11月讨论会有关的经济问题的意见”,是写给当时苏联《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讨论会的,第二部分是分别写给有关同志的三封信。

该书中论述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徘,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等问题,对苏联30多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作了总结,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作了阐述。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1952年所写,最早发表于1952年《布尔什维克》杂志第18期上。

20世纪30年代,苏联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这一切为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客观可能。1936年联共(布)中央作出决议,要求改革政治经济学的讲授规定了在高等院校开设广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并提出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广义政治经济学的一部分进行讲授。于是,苏联经济学界开始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40年代末完成未定稿。1951年1月,苏共中央召开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未定稿的大规模的讨论会。斯大林在亲自领导苏联社会主经济建设30多年实践的基础上,1952年2月就未定稿和讨论会的有关问题发表了自已的书面意见,1952年9月他又把意见和对讨论会几位参加者所提问题的书面答复,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书名公开发表。

作品思想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对其中一些重要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该书在形式上不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内容作逻辑结构严密的系统性论述,而是针对某些不正确看法作出回答。

第一,明确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经济学科的发展史上曾多次发生过争论。在苏联刚刚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再有政治经济学了,原因是他们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狭隘地规定为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例如当时苏共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布哈林就说,资本主义商品的末日也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告终。因此,苏联高等学校就将经济学课程从“苏维埃经济”改为“经济政策”。在这本著作中,斯大林严厉地批评了上述错误看法,指出:“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用生产力组织问题来代替经济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取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经济政策问题堆压在政治经济学上,就是葬送这门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第二,明确地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的。人们能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在自己的行动中考虑它们,并且依靠它们,利用它们来为社会谋福利。但是,经济规律是不能“创造”和“消灭”的,也不能加以“改造”。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苏维埃政权“无所不能”,这会陷身于偶然性的混乱之中,无法预见经济生活中事变的进程,因而不可能把经济工作做好。

第三,确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商品生产仍然是必要的。断言商品生产一定会引导资本主义,是不正确的。只有在国内存在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制度下,商品生产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在有商品和商品生产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仍然起着作用。但是,斯大林在认识上仍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框子。因而,把商品生产只限于个人消费品,而不承认生产资料也是商品;主张利用价值规律,但又不承认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调节作用。

第四,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问题,把这个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发达的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高度发达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最后,他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还存在着矛盾,指出:过去人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完全适合”,断言二者之间没有任何矛盾,是错误的。矛盾无疑是有的,而且将来也会有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发生冲突,生产关系就可能变成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极其严重的障碍者。因此,不能在绝对的意义上来理解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完全适合”,不能把这种说法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决没有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增长的现象,而应该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常不会弄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冲突,社会主义社会有及时使落后了的生产关系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但是,他还没有认识到,这种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动力;而且在调整生产关系时,也可能出现冒进,从而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

该书还探讨了关于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问题以及关于消灭它们之间的差别问题等等。虽然书中有些问题尽管今天看来很不彻底,有些甚至是不正确的,但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阶段。

后世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苏联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晶,是马列主义与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该书中的基本观点为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其社会主义部分)第一版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对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较大影响。

出版信息

1952年9月《布尔什维克》杂志第18期发表了斯大林同志的书面意见以及他的“答亚历山大·伊人里奇·诺特京同志”等三封信。同年10月3日—4日《真理报》连续转载,后印成单行本出版。即《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后来根据斯大林的意见,苏联经济学者修改了“未定稿”,1954年正式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一版。

作者简介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9年12月21日—1953年3月5日),189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曾任俄国社会民主党第比利斯委员、高加索联盟委员会委员和巴库委员会委员。1912年1月被增选为中央委员,并被选入中央委员会俄国局。1913年2月被捕,流放到图鲁汉斯克边疆区。1913年3月回到圣彼得堡,被选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央执行委员会。1917年当选中央委员,1919—1952年任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1922年4月在中央全会上当选为总书记。1947 年,被任命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1941年7月 10日被任命为统帅部大本营主席,7月19日又被任命为国防人民委员和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主要作品有《斯大林全集》《列宁主义问题》《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