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冈

更新时间:2024-02-25 19:39

《茨冈》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创作的叙事长诗,写于1824年。

内容简介

在比萨拉比亚草原上有一个茨冈人(即吉卜赛人)部落在游牧,他们四处为家,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一天茨冈女人真妃儿带回了一个外族小伙子阿乐哥。阿乐哥由于衙门的追捕,希望能加入茨冈人的流浪队伍。真妃儿的父亲高兴地接纳了他。第二天早晨,茨冈人动身去另一处地方。真妃儿担心阿乐哥会思念故土,途中阿乐哥对真妃儿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厌恶没有爱情和欢乐的城市生活,如今他希望能和相爱的真妃儿一起浪迹天涯。阿乐哥随着茨冈人过了两年自由的流浪生活。他对过去毫不留恋。他已然是一个真正的茨冈人,牵着熊在观众面前讨赏丝毫不觉得难为情。但是真妃儿对他的爱并不长久,她爱上了另一个人,这令阿乐哥非常恼火和痛苦,夜不能寐。真妃儿的父亲用自身经历劝慰阿乐哥放宽心怀。老头儿年轻时爱上了真妃儿的母亲,但是她后来抛下幼女,与另一队茨冈人走了。阿乐哥奇怪老头儿为什么不报复自己的妻子,老头儿回答说没有人可以控制别人的爱情,逝去的东西是追不回来的。阿乐哥抓到真妃儿和另一个茨冈小伙子约会,嫉恨中他杀死了他们。人们埋葬了两具尸体,出发继续流浪。老头儿拒绝阿乐哥与他们同行,他不能容忍他们的队伍中有一个凶手,一个只要自由属于自己的人,剩下阿乐哥一个人在坟前痛苦。

创作背景

普希金写作这首诗时正是欧洲各国民主革命运动先后失败、俄国处于一片政治黑暗的时期。普希金对启蒙主义的华美语言和浪漫主义的理想产生了怀疑,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并被他热烈歌颂的自由,尽管还是他继续探索的主题,但已不再是仅仅作为美好理想来讴歌的主题。以浪漫主义的激情与现实主义的冷静分析为创作手段的《茨冈》,正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内心思考和创作风格的转变。

普希金曾在比萨拉比亚(今摩尔多瓦)草原上与茨冈人(吉普赛人)部落一起流浪的经历。他听说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也曾在此被放逐,类似的经历引起普希金的共鸣。浪迹草原的那段时光,诗人不仅听茨冈人歌唱,算卦,品尝饮食,在部落帐篷里或篝火旁与他们共眠,甚至与耍熊的艺人结为好友。诗人体验了他们的欢乐,也感触了流浪族群的凄苦和悲剧人生,所有这些生活体验为后来《茨冈人》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普希金创作《茨冈》,除受拜伦影响,更直接的影响可能来自于俄国宫廷诗人杰尔查文。

1820年5月,普希金最终离开莫斯科,降职在南俄殖民总督英索夫将军麾下服务。诗歌创作伴随着他近于流放的生活,环境固然险恶,但并没有退化诗人的激进思想和创作热情。他常常出去考察当地居民生活,在摩尔达维亚草原,在茨冈人的游牧生活中,他写下了大量札记。1824年10月,普希金完成了长篇叙事诗《茨冈》。

人物介绍

阿乐哥

主人公阿乐哥对贵族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传统道德感到失望,他渴望自由,于是他离开文明社会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但阿乐哥的失望具有更加明确的社会内容(对追逐金钱、出卖灵魂、相互欺骗等社会现象的失望),在回归自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能和茨冈人融为一体地生活)。

真妃儿

真妃儿,茨冈姑娘。尽管诗人对真妃儿着墨不多,但廖廖数笔,一个洒脱自由、无所羁绊、浑身洋溢着草原气息的茨冈姑娘形象便跃然纸上。真妃儿的性格完美有力。作为大自然女儿的真妃儿对人的态度如自然本身一样纯朴、真诚、坦率、毫无矫揉造作。

茨冈老人

同阿乐哥相对立的茨冈老人的形象,是被诗人理想化的形象。这位老人被赋予了启蒙学者所赞扬的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所具有的美德:正直、善良、热爱自由并尊重别人的自由。但他生活贫穷,经历坎坷(他年轻时被妻子抛弃,老年又丧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茨冈老人和阿乐哥的形象分别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的自由和文明社会的幸福的否定,反映出诗人的迷惘。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作者虽然倾注笔墨描绘茨冈人的生活,而其实际表现的却是俄国上流社会青年探寻出路的主题。阿乐哥原是一个贵族青年。他厌恶城市生活和“文明社会”,并与之发生了冲突,从而想到茨冈人中自由自在地过日子。作者从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出发,充满诗意地赞美了茨冈人的生活,以此与城市文明相对照,蕴藉、含蓄地抨击贵族上流社会。但是,作者又指出,作为一个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想要脱离本阶级的影响,摆脱本阶级的传统习惯,与劳动人民融合一体,是十分困难的。阿乐哥虽然生活在游牧民族中并娶了他们的姑娘,但他做梦也忘不了自己原先的环境;他的传统的私有制观念与个人主义劣根性,又折磨着他容不得真妃儿的变心与偷情。终于,他干出了极端粗暴行为,挫伤了这个部落的感情,他被抛弃了。在这里,长诗通过阿乐哥的思想行为与茨冈民族的古老道德传统的矛盾,再次抨击了贵族阶级的弊端。同时,又在展示阿乐哥的复杂思想性格特征时,勾勒了19世纪初俄国贵族青年的迷茫和找不到出路的状况。

阿乐哥的这些性格特征,很能反映当时俄国青年的“忧郁症状”和要求摆脱忧郁的愿望,也体现了诗人当时处在流放环境中的情绪。在爱情上,阿乐哥和真妃儿在一定条件下真心相爱,杀死了恋人和情敌之后他也痛心疾首,由此可看出,建立在只考虑自身的自由基础上的爱情只会以悲剧为结局。而诗人能深刻地写出这个悲剧,则意味着作者对浪漫主义所热情讴歌的追求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表示怀疑。当然,诗歌通过对阿乐哥形象的塑造,也充分地暴露了贵族知识分子的利己主义的性格特征。阿乐哥带着文明人的气息和贵族阶级的意识到纯朴的人民中去建立自由的生活,是全诗描写的中心。阿乐哥把爱人视为私有财产,把自己痛恨的锁链反过来套在爱人身上。阿乐哥的结局表明,脱离人民的思想危机和脱离社会的个人反抗,注定是要失败的,是没有太多的社会价值的,而且还会给普通人带来害处。阿乐哥的形象比较复杂,而这个复杂性格则又反映出诗人对待俄国贵族的革命运动的矛盾心理,普希金的叙事诗固然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但其叛逆情绪比较平和,而且对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理想和个人主义的英雄行为持怀疑态度,因而他对拜伦式的英雄做了俄国化的处理。

坟前阿乐哥的痛苦令人感到他也是自私的情欲的牺牲品。无论是真妃儿,还是阿乐哥,都听凭自己的情欲的驱使,只要求自己的自由,这样的爱情只能以悲剧结束。虽然同样是表现自由的主题,《茨冈人》中的悲剧表明普希金对浪漫主义者所热情讴歌的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表示怀疑。

艺术特色

首先,长诗的浪漫主义情调浓厚。作者无论在描写茨冈人生活,还是构思情节、塑造人物上,都充分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使全诗洋溢着一种迅捷而又凝重、亲切而又遥远的神话色彩,对表达作者的立意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其次,作品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尤其是茨冈少女真妃儿,举动谈吐跃然纸上,音容笑貌如见其人,是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

后世影响

小说《卡门》受到《茨冈》启发,歌剧《卡门》在改编时也借用了《茨冈》的素材用于歌词创作。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1837年1月29日),俄罗斯文学家、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