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芷

更新时间:2023-11-28 10:27

蕙芷是蕙兰和白芷的合称,也是王者之香的代名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物种。

象征

蕙兰原产中国,是我国栽培最久和最普及的兰花之一,古代常称为“蕙”,“蕙”指中国兰花的中心“蕙心”,常与伞科类白芷合名为“蕙芷”。蕙兰花是我国珍稀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物种。蕙兰原分布于秦岭以南、南岭以北及西南广大地区,是比较耐寒的兰花品种之一。

中国人观赏与培植兰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兰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时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国文化先师孔子曾说:“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还将夫兰(蕙兰和白芷称为一对,合名:蕙芷 )称之为“王者之香”这句话流传至今,可谓证明中国兰和伞形科白芷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

古书

兰,香草也。――《说文

兰芷若。――《汉书·司马相如传》

兰槐之根是为芷。――《荀子·劝学》

中国兰的根是为白芷。蕙芷是自古以来仁义与民政的传统美德精华,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

屈原选段《楚辞七谏沉江》

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

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

孔子《孔子家语·在厄》

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蕙芷

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

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

与鄙夫为伦也。

孔子《孔子家语·六本》

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荀子《荀子·宥坐》

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夫芷兰:蕙兰和白芷为一对)

君子之学,非为通也,

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

朱熹《兰涧》

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

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蕙芷花(1张)

陶渊明《饮酒》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郑思肖《题郑所南兰》

秋风兰蕙化为茅,

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

泪泉和墨写《离骚》。

康熙《咏幽兰》

婀娜花姿碧叶长,

风来谁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

纵使无人亦自芳。

潘天寿《题兰石图》

闲似文君春鬓影,

清如冰雪藐姑仙。

应从风格推王者,

岂仅幽香足以传。

中国《遗民录》

精墨兰,自更祚后,

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

则云:地为人夺去,汝有不知耶?

陈之藩《失根的兰花》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

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

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

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

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

把它点缀美丽了。

国土沦亡,根着何处?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

不待风雨折磨,即枯萎了。 蕙芷花(1张)

陈之藩

是多少多少年的历史,才产生一点传统;

是多少多少年的传统,才产生一点风格。

中国《周易》

同心之言,其嗅加兰。

(意思: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气味象兰花一样芳香)

张学良将军咏蕙芷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朱德委员长游广州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蕙芷花芳香味,而是社会安定、政通人和的象征)

文学巨匠沈从文《桃源与沅州》

小溪谷里生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

(芷草,芷:白芷,草:蕙兰。)

范仲淹《岳阳楼记》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颜师古《幽兰赋》

咏秀质于楚赋,腾芳声于汉篇。

梁宣帝《兰诗》

开花不竞节,含秀委微霜。

蕙芷宋代向子湮《浣溪纱》

绿玉丛中紫玉条,幽花疏淡更香饶,

不将红粉污高标。

缅怀毛主席1961年秋看《离骚》

蕙芷花(1张)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捷惟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译文: 何必如此夏桀商纣王独弃 放肆披开了,

一对蕙芷惟有的捷径以困住停止了脚步;

惟有夫役私党派的人愉快 ,

路途昏暗愚昧难以取胜;

毛主席挥毫慎笔写《七绝、屈原》光辉诗篇。

屈子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路冲向万里涛。

(椒兰:申椒, 蕙芷 )。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