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诗三百

更新时间:2022-12-21 07:51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

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专对:独立地谈判交涉。

以:用。

不达:指行不通,办不了

对;对答

译文

1、孔子说:“把《》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2、书读好的人,从政经验不够,就派他到外面多经历人情世故。回来还不能深入,就不是从政的大才,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据南怀瑾)

朱注

[朱注]诗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其言温厚和平,长于风谕。故诵之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程子曰:“穷经将以致用也。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

钱解

《诗》有三百五篇,言三百,举成数。《诗》实西周一代之历史。其言治闺门之道者在《二南》。言农事富民之道在《豳风》。平天下,接诸侯,待群臣之道在《大小雅》。《颂》乃政成治定后始作。而得失治乱之情,则《变风》《变雅》悉之。故求通上下之情,制礼作乐以治国而安民者,其大纲要旨备於《诗》。诵此三百首,便当达於为政。

自语

儒学主张学以致用。《诗》在孔子看来,本身就是从政的必读科目,或讲,读了《诗》,就应该通晓政治、外交。读后不能活学活用,这人也就毫无用处了。

孔子讲的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过于讲究学术的实用价值,也影响了学术的发展,很多学科,特别是哲学,很难下一子融到政治、经济、文化中去,其本身有本身的发展之道,需要特定的良好的环境来成长。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不可能读书者都去从政;人和人不同,有的人悟性高,学了马上就能用,有的人就适合作纯学术研究,把所学用于社会生活不是他的特长。

唐朝以后的翰林院制度,到保护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现引用南怀瑾先生的一番话,了解一下翰林院制度:“……书呆子,从唐代以后,多半是打入翰林院。明清两代,进士出身进翰林院的很多,进了翰林院,就是进入研究院去研究研究,有很高的名望,很高的待遇,可是难得外放作官。在过去有许多人一辈子都待在翰林院里,如果经翰林院出身,而能再从事地方行政的,我们从清朝两百多年的史实来看,多半成为双料大员,纵不能成为国家了不起的能臣,至少也不太错。看看清朝翰林院的制度,是非常妙的,仅仅书读得好的人,就只好翰他一笔在此林中了。”

看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如同训练士兵。他想把自己的学生,都变成斗士,学了本领后都上前线打仗,如果不能打仗,就白学了。而军事学校,也不是只培养上前线打仗的人才的。所以这种思想,可作八二开,八分可取,二分不可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