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

更新时间:2024-09-12 16:02

陈达(1937年7月22日—2016年7月22日),江苏通州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核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人物生平

1937年7月22日,陈达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东社镇(今属南通市通州区)。

1957年—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1963年9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驻新疆某基地研究所技术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科技委员会主任。

198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3年,授予少将军衔。

2001年,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7月2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陈达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核诊断学领域中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了在特定条件下各种核素的分凝规律及其关联关系,创造性地解决了裂变燃耗的测试技术难题。研究某些核材料在深度燃耗后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快速放化分离技术的基础上,创建了“增长法”诊断技术方法。创建了极端条件下诊断中子剂量的放化法。解决了在本底干扰严重、反应体系复杂情况下的放射化学诊断学的取样系数技术难题。领导并完成铀氢锆脉冲反应堆工程建设工作。

截至2016年7月,陈达在中国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30余篇。

截至2016年7月,陈达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项。

截至2016年7月,陈达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

人才培养

陈达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办了“核科学与技术”学科。

陈达主持编写了《应用中子物理学》等规划教材,并获批录制了《核科学技术应用漫谈》视频公开课。

陈达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本科生讲授《核反应堆物理分析》《应用中子物理学》等课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陈达出生在南通一个贫困家庭,其父亲是个手艺人,靠走街串巷挑着担子卖糕饼、麻团来养活一家人。那是一个中华民族正处于深重灾难的年代,也许是吃尽了没文化的苦,但再苦再难,陈达的父亲也没有放弃过对陈达的教育,直至他考上大学。

陈达的妻子是孙芝南,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女儿的名字是陈伟芳。

人物评价

“陈达是中国杰出的国防科技工作者,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为核爆诊断学的建立和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江苏公众科技网评)

“陈达对中国国防科技事业无比热爱并倾注了毕生心血。他一生治学严谨、乐观豁达、团结同志、率先垂范,表现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著名科学家的高贵品质。他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奋斗拼搏的一生。他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对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挚诚态度,以及他的科学精神和学者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中国科学院评)

“他(陈达)公道正派、求真务实,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潜心育人、百世之师;他淡泊名利、乐观豁达,品德高尚、意志坚强;他团结同志、平易近人,生活俭朴、率先垂范。他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崇高境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评)

人物纪念

2018年10月,陈达塑像揭幕仪式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