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更新时间:2024-09-10 11:13

黄疸是血清内胆红素含量升高,导致巩膜皮肤黏膜等黄染的现象,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特征。其常见类型包括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等,这些类型的黄疸可能由溶血性疾病、肝细胞损害疾病、胆汁阻塞疾病等引发。黄疸没有特定的高危群体,可发生于多种内科和外科疾病中。

病因

黄疸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根据病因学可将其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及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四类。

发病原因

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均可发生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肝内性

肝外性

肝外性胆汁淤积可由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及蛔虫等阻塞所引起。

由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有缺陷所致的黄疸。本组疾病临床上少见。

诱发因素

某些药物、感染、叶酸缺乏、代谢紊乱状态、进食蚕豆等可诱发溶血性贫血,进而诱发黄疸。

应激、禁食、劳累、饮酒、药物、感染、精神压力、月经妊娠等有可能诱发遗传性疾病导致的黄疸。

症状

主要表现为巩膜、皮肤、黏膜、体液的黄染。

典型症状

伴随症状

不同类型疾病出现黄疸时可能存在不同的伴随症状,对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就医

当发现皮肤、巩膜、黏膜黄染时,请及时就医。

诊断流程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

通常情况下,医生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血清胆红素水平检测结果即可明确黄疸的诊断,随后,医生还会嘱患者完善其他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黄疸具体病因,便于针对性治疗。

就诊科室

相关检查

因黄疸可由多种疾病造成,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来明确病因。

皮肤:除黄染外,肝细胞性疾病尤其是肝硬化还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等。

腹部体征:肝脏大小质地,脾脏大小质地、胆囊大小。肝硬化失代偿期还可有腹水及腹部静脉曲张。

其他:还可检查是否有神经精神异常、腋毛稀少、睾丸萎缩、杵状指、皮肤角化过度、匙状指甲、多发性静脉栓塞和心动过缓等。

血常规、外周血涂片、血清结合珠蛋白凝血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及比例,白蛋白水平等;

甲胎蛋白:肝癌肿瘤标志物;

尿常规:检测尿血红蛋白、尿胆原水平;

便常规:检测大便颜色、尿胆原水平。

腹部超声:安全方便,用于鉴别肝内、肝外胆汁淤积的优先方法。

腹部CT:对于明确有无胆管扩张、占位有重要参考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胆管造影(MRCP)对于引起胆管扩张的胆管结石、肿瘤、胰腺肿瘤的诊断十分重要。

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TC):可了解胆管内病变部位、程度和范围,有助于黄疸的鉴别。

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显示胰胆管结构来诊断胆总管结石、胆道良恶性梗阻、胰腺占位等胰胆系统疾病。

内镜超声(EUS):主要用于胆道中下段病变及胰腺病变的诊断。

肝穿刺活检及腹腔镜检查:对疑难黄疸病例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诊断

黄疸只是一种症状/体征,并非疾病。对于黄疸的诊断并不难,但是鉴别诊断很重要。只要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1~2mg/dl)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l)时,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则为显性黄疸。

鉴别诊断

假性黄疸

某些患者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黄染,可能与进食大量橘子、胡萝卜等黄色蔬菜水果有关,或者是由衣服掉色导致。

另外,老年人球结膜有微黄色脂肪堆积,巩膜黄染不均匀,以内眦较明显,皮肤无黄染。

完善肝功能检查明确血清胆红素水平即可鉴别。

治疗

根据病因不同,不同类型的黄疸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因此,黄疸的病因诊断至关重要,医生将根据患者情况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急性期治疗

在所有的黄疸病因中,有几类情况需要紧急处理。

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出现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需要积极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光照治疗、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补充白蛋白、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换血治疗。

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为夏科氏(charcot)三联征,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此类患者需要采取积极治疗,包括原发病的处理,以免出现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由于肝细胞坏死导致的黄疸,需要积极治疗,通常预后较差。

药物治疗

对于黄疸患者,需要区分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对于肝细胞性黄疸同时伴随肝功能损伤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使用以下药物:

手术治疗

部分黄疸的患者,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具体包括胆道结石、肿瘤的控制,脾切除,肝移植等等。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其他治疗

对于重度黄疸的患者,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采取血液净化治疗,包括血浆置换、血浆灌流等,这些方法对于清除血浆胆红素有一定的帮助。

预后

黄疸为不同疾病的共同症状及体征,不同疾病预后完全不同。

并发症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新生儿黄疸最严重并发症,因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组织的有害作用而产生神经症状。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